人物档案:赵利剑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现任北京市第四中学历史教师。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及教学参考书。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历史课程团队核心成员;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特聘指导教师;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教师报》教育专家团成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赵利剑老师还被称为赵利剑同学,在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同学之间畅谈人生理想时,他说:“我要到最好的中学,当最好的老师。”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进入北京四中,并且在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百度词条“赵利剑”下面写着:北京四中历史高级教师。连续多年获得全市历史高考总平均成绩第一名,并培养出文科状元段楠(1995年)、贾楠(1998年)等优秀毕业生……
如此看来,赵老师的理想算是实现了吧?可是他说,百度上列举的那些成绩只能算是他的“教书成果”,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好教师。因为,教师的工作成绩不能用“计件”的方式来衡量。教师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正在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生命,所以,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好老师”,应当看他在学生成长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说:“我不能说我已经做得很好,只能说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以为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说句简单的‘大话’,即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十年前,赵老师第一次讲《德国法西斯》。课前,他进行了有关这一课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在“你最敬佩的人物”这项调查中,两个班共有22名学生明确表示崇拜希特勒,占调查总人数的24%。而在“敬佩的原因”一栏,有的学生写道:“希特勒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干,他改变了德国的命运,并且几乎让全世界‘匍匐’在他的脚下,因此是值得敬佩的。”
经历过同样的青葱岁月,赵老师理解这些学生的想法。高中生渴望将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因此会对一些拥有突出才干的人物产生敬佩之情,甚至会进行模仿。如果教师在讲这节课时,单纯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入手,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教育,将导致学生带着错误的价值观步入社会。
针对这样的判断,赵老师把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德日法西斯专政本质特点的揭示,引导学生看清法西斯专政毁灭人类的反动本性,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客观、合理、科学地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形成进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这节课后,许多学生的认识发生了赵老师希望的变化,其中一个学生在课后问卷上这样写道:“我曾经为希特勒的个人才干所倾倒,被法西斯的赫赫武功所折服,在对这节课进行学习后,我认识到法西斯专政的罪恶以及自己观点的荒谬。”
可是,众所周知,北京四中是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学校,四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与历史没有什么联系。在这样一所学校,历史教学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面对这个问题,赵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在现代物理学界,维尔纳·卡尔·海森堡是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齐名的伟大物理学家,以其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获得了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不仅利用其声望在很多公开场合为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和政策辩护,而且成为纳粹原子弹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幸运的是,他走上了一条错误的科研道路,使希特勒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拥有原子弹。而爱因斯坦则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他流亡美国时,得知纳粹德国正在研制原子弹,联合两位科学家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希望美国能抢到先机。当原子弹成为现实,并导致战后愈演愈烈的核军备竞赛时,爱因斯坦参加了无数会议,发表了无数宣言,致力于消灭核武器的政治活动。
赵老师说,北京四中每年的毕业生中,理科生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文科生,其中不乏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的佼佼者。也正因如此,教学生学会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他特别希望,四中走出去的学生会有人成为爱因斯坦,而不要成为海森堡。
“人生最大乐趣即为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同自己的学生共同感悟历史。”
我国的高考是文理分科的,而有些孩子早就打定主意不学文科。于是,历史老师遇到的尴尬之一便是经常被学生问:“学历史有什么用?”
很显然,这是一个反问句,发问者并没有真想得到老师的答案,因为在发问时,他的心里是有答案的——学历史没有用。
赵老师也遇到过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但是他没有生气,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把学生的心凝聚在历史课堂上,沉浸在一个又一个历史情境中,去分析,去体验,去感悟。
为此,赵老师摸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以人代事”。比如德意志的统一这部分内容,教材上按照传统的范式,分为背景、过程、影响三大部分。而赵老师以俾斯麦这一历史人物为突破口,力图突出俾斯麦的个人才干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的作用,并以此阐明“时势”与“英雄”的关系,力争使学生对将来怎样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所帮助。一位听课的老师感叹道:“关于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高超手腕,很多教师都很清楚,但一般只会在课堂中直接讲述,而不会捕捉培养学生思维的契合点。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在师生的对话中,一个鲜活的政治家俾斯麦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中,李鸿章经手多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赵老师却对学生说:“如果我们把一个人说成‘汉奸’、‘卖国贼’,必须搞清楚两个问题:其一,他为什么卖国;其二,他卖国的表现。”事后,一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学习历史,难免要对历史上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每当这时,赵老师都会先提出评价的内容和角度,让我们去分析,而不是按照人们观念中的认识去说……赵老师的这种分析方法,使我们以后再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就更加客观、公正了。”
“历史是由人的生命铸就的,而这‘人’,便是我们的先人。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就是尊重我们的祖先。”
某日上课,内容涉及《五月花号公约》。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赵老师事先做了一番渲染:“在美国历史上,有一部被称作‘精神宪法’的文件,在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一百多年前便已诞生,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还没来得及往下说,一学生突然发问:“五月花?是那手纸吗?”学生都笑了,赵老师半天无语。讲到这里时他说:“人的心中没有了敬畏,是不是很可怕呢?”
“在我看来,任何民族与国家的历史,都是严肃和厚重的。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或成功、或失败、或顺利、或挫折、或喜悦……无不值得后人敬重。”因为这样的敬重之心,他看到某大牌演员以无厘头的方式演绎古代著名才子时会瞠目结舌;看到几乎造成万人空巷的某部清宫剧时出离愤怒。尤其是看到有些描写抗战的作品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残酷的战争时,他拍案而起:历史可以这样篡改和亵渎吗?如果我们的年轻人心目中的战争都是电影里那个样子,他们又会怎样看待战争呢?
社会现象如此,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当如何为之?
赵老师说:“我不是导演,但我愿意并且应该去提升我的学生的品位。至少,从我嘴里讲出来的历史,绝不能轻佻、浅薄,而应严肃、厚重;绝不能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应言之有据、论从史出;绝不能张扬文化糟粕,而要弘扬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赵老师讲的历史,理性,真实,直抵学生的内心。学生感慨:“听赵老师讲抗战史,几乎每节课都会流泪。现在的我们,对于‘爱国教育’早已麻木,对于英烈的钦佩在一遍遍无味而又无力的重复中消磨。因而,当我听真实的历史,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某日上课,内容是重庆谈判。赵老师出示了一张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上,蒋介石微笑着,而毛泽东神情严肃。当赵老师说到“毛泽东的表情要比蒋介石严肃和沉重”时,一个学生脱口而出:“那是吓的。“教室里顿时爆发出哄堂大笑。
此景出乎赵老师的预料。本来使用这张照片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历史氛围,用其作为分析国共当时实力的切入点,不料课堂气氛活跃“大发”了。怎么办?如果往回收,有可能让课堂沉寂下去;如果继续放,这种对历史的轻慢又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赵老师选择mvcn+VsCg133SCV6J696SpowodNWCBblHXfYFBavQ8g=了前者。
他问:“你为什么说毛泽东的表情是‘吓’的呢?”学生说:“肯定那样啊,当时国民党那么强,共产党那么弱……”他又问:“那你说共产党的实力是在长征结束时更弱呢,还是解放战争初期更弱呢?”学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脸上笑容消失了:“长征时更弱。”接着这个话题,赵老师补充了长征刚结束时红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对比,以及解放战争初期双方兵力的对比,反问:“红军和国民党的兵力对比是2∶300时,毛泽东尚且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到了百万雄师在握的时候,怎么可能吓得颜面变色呢?”教室里安静了。赵老师又敲了一记重锤:“历史照片是史料的一种,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漫画。有的学生可能习惯于看漫画,而忘了应该怎样看历史照片和怎样看待历史。”从学生的表情和目光看,这几句话,他们听到心里去了。
“要在学生的心中牢牢地树立人道主义的原则。我希望,‘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赵老师曾经对学生说:“博爱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
2001年9月11日,大洋彼岸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看到人们对无辜逝去的生命的冷漠和毫无理性的兴奋与狂热,赵老师临时调整了历史课的内容。他首先倡议,师生共同为罹难者默哀一分钟。然后,他引导学生从情感和理智两个角度评判“9·11”事件,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并对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学生在后来的作文中回忆道:“那节历史课,赵老师一改往日的幽默风趣,很严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听到这件事后的感受,并谴责了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赵老师带学生到北京某知名大商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任务是站在商场门口统计客流量,并分别统计北京顾客和外地顾客。在岗前培训时,商场的一位负责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外地游客,无意中使用了带有明显歧视性的语言。这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人人生而平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赵老师说:“我所教过的学生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的不下数百位,其中更不乏引无数人侧目的状元郎。对此,我只能视为自己的教书成果。而这位学生的一句话,则一直被我看作是最成功的教育成果!我深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记者手记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所需的两方面素养——“学高”和“身正”,赵利剑老师都具备了。
同事们都知道赵老师极爱读书。石国鹏老师说:“赵老师最大的特色是他勤于读书勤于思考,他读的书究竟有多少已经无法计数了。”赵老师这个习惯得益于小时侯姥爷的熏陶。从学龄前开始,他就跟着姥爷到各大图书馆去看书,至今仍不时拿出来翻看的《三国演义》,就是上小学之前第一次读的。赵老师说,他年轻时也有过别的爱好,如打桥牌、下棋等,工作后时间不够用,就把那些爱好都放弃了,现在他最重要的“休闲活动”就是看书。
同事们都觉得赵老师很简单。他对教学的想法,他写的教案、做的课件,谁想看就可以看,想用就拿去用。石国鹏老师提出要听赵老师的课,赵老师就任由他听。结果,石老师每天都去听他的课,连续听了三年。
赵老师从没想过要换一种工作,或换一个单位。他的高考志愿是读初中时就确定了的。因为他一方面喜欢历史,一方面喜欢当老师,所以早早就锁定了目标:报考北京师院历史系,将来当历史教师。尽管在他风华正茂的那个年代,教师并不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职业,同学们有下海的,从政的,各自做得风生水起,赵老师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他说:“我喜欢四中,喜欢四中历史组。因为在这里可以心无旁骛做自己喜欢的事,心里特别舒服。”
赵老师说,下一个暑假,他计划再去云南的和顺古镇住些日子。那是去年暑假时去过的地方,之所以要再去,不仅因为那里有古刹、祠堂、明清古建,且清溪绕村、垂柳拂岸,还因为它的附近有一个长眠着抗日远征军八千多英灵的国殇墓园。在排列着几千块墓碑的山坡前,赵老师曾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爱国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碑文:“由于道德与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赵老师为什么会情不自禁?我没问,他也没说,但我相信,所有人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