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方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备受关注。目前,中学教学中关于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探究性实验内容繁多,课时有限,教学时间紧张;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学生充分思考,多数探究流于形式;资源不足,技术支撑不够;注重探究结果,对探究过程的关注虽有提高但仍不够;教师指导有限,学生能力有限,难以进行完整的自主探究。基于以上问题,我组织本校物理教师进行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对于基本测量物理实验提出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过去,基本测量物理实验都是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现在,我们从各个学生实验中将基本测量实验部分提炼出来,在实验探究前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测量工具的使用时,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提出“先看说明书后动手”的要求;要关注探究结果,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读取和记录数据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把所需器材都摆在桌上。探究性实验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同,需要学生自己选择所需实验器材。选择实验器材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培养过程。
对多环节的探究过程提出分段探究模式,即将一个复杂的多环节的探究过程分成课前、课上和课后进行。课前探究是教师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并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分组完成,达到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主动探究的目的。课上探究主要是将探究的设计方案、探究得到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分析。课后探究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展,也是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分段探究可以有效缓解由于时间不足而造成的流于形式的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链与活动链对应的探究模式。我们以“思”为核心,以“做”为主线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将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探究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学生活动过程,每个过程都提出对应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降低探究难度,又可以使学生完成探究过程,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使思维逐步深入的目的。
创新探究性实验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实验课组织形式单一,一般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时间固定,不用思考,照办即可。探究性实验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实验课,它将集体探究与小组探究相结合、集中探究与分散探究相结合、课上探究与课下探究相结合、定量探究与定性探究相结合、精密仪器与自制器材相结合,组织形式多样,灵活机动。
提出探究性实验与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分年级将物理探究性实验拟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由学生自主选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的形式为小报告、小论文、ppt或录像资料等。这些课题的指导教师均为物理教师,他们一方面参与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一方面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收集起来作为物理课程资源。
运用数理结合思想处理数据。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物理量之间简单的关系如正比、反比关系,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分析得出,但是物理量之间稍微复杂一些的关系学生就不太好判断了,如果在课上用传统方法计算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利用计算机测量数据并进行图像拟合。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处理数据既方便快捷,又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科学仪器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有理性的认识。物理教学还是要以启发式、讲授式为主,适度增加学生实验探究,但不是多多益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课堂观察,设计出了用于课堂观察的评价量表,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课后反思,改进实验设计方案,这对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目前,我们通过课堂观察进行量化评价,这只是初步的评价方式,所用的量表是自主开发的,它的科学性、严谨性、全面性、实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并反复修改。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