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事·达义·练文

2013-12-29 00:00:00吕桐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年10期

去年有一段日子,我在阅读袁微子先生的著作《小学语文教学漫谈笔录》时,常常在思考: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首要的条件是什么?袁微子先生告诉我们,是读懂每一篇课文。袁先生还说,读懂课文的方法就是“识事、达义、练文”六个字。

“识事”就是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怎样才算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先要读通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勤查字典和词典;再用合并句意的方法或借助总起句读懂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或借助过渡句读懂逻辑段的主要内容;最后用段意合并法读懂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读课文开始会比较吃力,等养成了习惯也就轻而易举了。

今年四月,我要去余杭上一堂市级语文展示课。我尝试着用袁老的方法读课文《乡下人家》,解读文本。《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下教材第六组课文的打头篇,它是我国著名诗人、画家陈醉云先生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文章的字词还算通俗易懂,倘若站在学生的角度读课文,那么“装饰”的“饰”和“归巢”的“巢”的翘舌音还是容易读错,“捣衣”的“捣”和“归巢”的“巢”要写得正确而且美观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不容易;“棚架、时令、觅食、捣衣、向晚、天高地阔、纺织娘”等词语,因为部分学生缺乏农村生活经历比较难以理解。于是,我一边查词典一边收集图片,试想借助直观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我在读课文时还发现,全文一共七个自然段,一至六自然段是并列段式,每个自然段又是以乡村生活场景的画面呈现,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我试着用“蔓藤结瓜、时令鲜花、雨后春笋、鸡群觅食、鸭群戏水、向晚吃饭和秋夜入梦”等四字短语给乡下人家特有的生活画面取名。一下子,我很快从部分到整体清晰地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达义”就是感悟课文的人文主题。课文的人文主题一般蕴藏在哪里?或关键词语,或中心句,或关键段落,或课文的主要内容中。

以《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为例,作者通过描绘自然和谐、独特迷人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儿时乡村生活的追忆、留恋和向往之情。课文的这一人文主题从“总爱、别有风趣、可爱多了、独特、总要、赛过”等词语中可以触摸到;可以从“朴素”与“华丽”的词语冲突中显现出来;也可以从“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总结句中感悟到;还可以从作者选取的一个个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生活画面中直接品味到这份情感。

“练文”就是发掘课文语言运用的秘密。如何发掘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呢?袁微子先生认为“字、词、句、段、篇”是内容训练的关注点,小学低段侧重于“字、词、句”,“句子”是着力点;小学中段侧重于“词、句、段”,“段”是着力点;小学高段侧重于“句、段、篇”,“篇”是着力点。“听、说、读、写(写话与习作)、书(写字)”是能力训练的关注点,“读、写、书”又是训练的着力点。

就四下的《乡下人家》而言,整篇文章布局精巧,语言独特。从文章结构上看,整篇文章属于分总结构,一至六自然段是并列段式,每个自然段又是以乡村生活场景的画面呈现;从课文语言上看,既有一般散文的韵律和诗化,又有田园散文特有的自然和质朴。比如课文中较多出现了“长长的、绿绿的、小小的、走走、常常”等富有韵味的叠词,又有“搭架、种瓜、时令”等乡村农家味很浓的语言;从情感意蕴上看,作者无痕地追求田园风景与人的和谐;从表达方式上看,先从静态描写入手,再是动态描写,最后又回到静态描写,文章节奏鲜明,动静结合,与文章表达的意境自然吻合。再从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看,“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风光,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乡下人家》不仅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文体上看,都是一篇比较理想的紧扣单元学习目标的文章。当下城镇化气息和都市的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孩子对乡村生活越来越陌生;作者生活的年代离孩子越来越远,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孩子的情感世界距离也比较遥远。因此,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除了借助媒体课件,更应讲究教学策略,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循文明像,感受体味文字描绘的迷人画面和诗情画意的语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这样预设了《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正确认读“檐”等5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棚”等14个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时令、捣衣”等词语;诵读并摘抄写得形象生动的句子,体会抒情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乡下人家亲切、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仿照课文其中一个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个其他乡下人家的画面。

由此看来,识事是读通课文,达义是读深课文,练文是读精课文。这是袁先生倡导的读懂一篇课文的三部曲,更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乐章!

(浙江省桐庐县实验小学 311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