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鄘风》中有一首题作《蝃》的诗,因为表现“淫奔”,而为汉宋儒家所不齿。其中涉及天象的两章如下:
蝃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诗歌里的这位女子为了寻找或投奔(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奔而曰‘有行’者,先奔而后嫁”)自己远在他方的意中人,毅然离家出走。五彩缤纷的长虹(即蝃)则伴随着她向东又转西——西边大致是爱人所在的方向,刚刚下过一场雨呢!女子知道希望就在前面,幸福的生活快要到来而更加充满信心,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高亨《诗经今注》释“蝃”说:“先秦人的迷信意识认为虹是天上一种动物,蛇类。天上出虹是这种动物雌雄交配的现象,色明者是雄虹,紧紧相依,更是雄雌共眠。此诗以虹出东方比喻男女私通。”难怪上自《诗序》作者,下至朱熹,要对《蝃》大加挞伐。只是他们既不谙先秦民风,又不懂人之常情,只是一味地要维护封建纲常,可谓迂腐至极!
此外,现代科学常识还告诉我们:虹乃大气中的一种光现象,它的发生与存在当有两个条件:第一,它是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作用而形成的;第二,它只能出现在与太阳相对着的方向。可是我们比较《蝃》中的虹、雨与太阳的关系(按:“蝃在东,莫之敢指”,体现出两层意义:其一,因为蝃乃雌雄交配,不能用手指,指了会烂指头。其二,因为太阳光的照射使虹光亮耀眼,不敢指着观望),竟发现它们与现代科学知识所描述的完全一致。这说明诗作者对天象的观察十分细致,天文和气象知识水平比较高。
由《蝃》我们又想到了《小雅》中的一首诗——《渐渐之石》。该诗说:“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大意是:月亮经过(离,犹言历经)毕宿(二十八宿之一,为八颗星),连绵的雨季(或大雨)就要到了。这里实际说的是下弦(夏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时的月相)以后新月经过毕星的时候,而且是后半夜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出现后,《渐渐之石》里所说的那种连绵阴雨或大雨的确多会随之到来。正如《毛诗诂训传》所说:“月离阴星则雨。”两千多年的《诗经》作者(可能是出征在外的普通壮丁)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此丰富,运用得如此娴熟,这是许多今人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