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832),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工为诗”,“精翰墨”,并创制了风行一时、流传千古的薛涛笺,堪称“巴蜀第一才女”。薛涛文采倜傥,多才多艺,一生作诗约500首,是中国古代作诗最多的女诗人,也是留存诗作最多的女诗人。在薛涛留存的92首诗中,有四题七首爱情诗,语言质朴,简单直白,情真意切。《春望词(四首)》是薛涛爱情诗的代表作,通过对女诗人面对满园春色而无人同赏,编成“同心结”却无“同心人”可送之情形的描述,表达出诗人所追求的是真挚纯粹的爱情,向往的是志同道合的“知音”与“同心人”,而不是附加了很多物质条件的称斤论两的世俗配对。这与古代一般女性所重视的“门当户对”和现代的很多“物质女”、“拜金女”相比,薛涛的爱情观更加高尚,感情更加纯粹,更加真挚感人。
薛涛“容仪颇丽,才调尤佳”,名重一时,受到高官名流的青睐和追捧。但薛涛十分珍惜自己的感情,渴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坚决不肯轻易付出感情,去俯就不达标的追求者。直到遇到元稹,薛涛才算觅得爱人而向其抛洒满腔柔情,并作《池上双凫》诠释自己甜蜜幸福的爱情生活。元稹(779-831)字微之,北魏宗室鲜卑族拓拔部后裔,15岁(794年)以明经擢第,时人称之为“元才子”;21岁(800年)初仕河中府;28岁(807年)应制策第一,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年)元稹30岁,被封为监察御史,巡查剑南东川。东川的治所在三台,据西川治所成都很近。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是武元衡,幕府中名士云集,如裴度、柳公绰、杨嗣复等人都是元稹的诗友。于是,“元才子”来到成都。这个时候,28岁的薛涛已经脱离了乐籍,并以“女诗人”和“女隐士”的身份继续与这些官员酬唱往来。元稹来到成都后,薛涛自然要接待他。元稹文采风流,著有传奇《莺莺传》,描写相国之女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西厢记》的故事蓝本。
薛涛与元稹皆为才情出众、感情细腻的人,加上都是幼年丧父,自然有许多共同语言。因为志趣相投,二人很快坠入爱河。薛涛《池上双凫》前两句诗“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对池上双凫的生活形态进行描绘:两只凫鸟悠游自在地游弋在绿波荡漾的池水上,早上双双对对一起离开,晚上成双成对地一起回来。后两句诗“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表达诗人对池上双凫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一首浅显易懂的爱情诗,应该是薛涛与元稹热恋时期的作品。诗人通过对池上双凫如胶似漆、缠绵婵媛的爱情的展现,表达出女诗人薛涛沉溺于醉人爱情生活的幸福,和对与元稹爱情修成正果的殷切期盼。
因惧怕爱情不能长久,薛涛作《鸳鸯草》表达自己不安的心绪。《鸳鸯草》前两句诗“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形容鸳鸯草翠绿的色泽、成双成对的形状和铺满台阶的样子;后两句诗“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是诗人由鸳鸯草引发的感叹:鸳鸯草啊,你们只管在春季欢乐地生活,不管秋风会不会早早来到。这个时候,薛涛似乎因为元稹的多情和自己曾经身为乐伎的身份,而对自己与元稹的爱情是否能长久产生了疑虑。唐律认为,“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以配合”(《唐律疏议·户婚下》)。根据唐代律法,“乐属太常”,乐户是属于太常寺的贱民。按照唐律的规定,贱民只能“当色为婚”,不得与良人通婚。薛涛如果要正式婚嫁,无疑会因为自己曾经身为乐籍女子而为人所辖制拿捏。因此,薛涛在与元稹热恋之时,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些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心态。虽然不安,但是薛涛却无可奈何,因而只能发出“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的感叹。
果然,好景不长,元稹贬官江陵府后移情别恋,纳妾安仙嫔,宠爱刘采春。对于恋人的移情别恋,薛涛是刻骨痛恨的。她恨元稹朝三暮四,愤而作《柳絮咏》,与元稹决裂。前两句诗“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意为:二月春风拂面,又轻又小的柳絮随风飘荡,沾染到人们的衣服上。后两句诗“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表达了诗人对柳絮随风飘荡、没有定力的蔑视。“他家”指柳絮,暗喻元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柳絮本来就是没有感情的东西,一直是一会儿南飞,一会儿北飞,没有固定的方向。《柳絮咏》表达了薛涛对元稹爱情不坚贞的讽刺和由此给自己造成巨大痛苦的愤慨。
综观薛涛的《春望词》、《池上双凫》、《鸳鸯草》、《柳絮咏》等几首爱情诗可以看出:薛涛追求的是真挚纯粹的爱情,不太注重物质条件,爱情观十分高尚脱俗;在薛涛的爱情观里,男女双方是平等的,是因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而结合在一起;薛涛怀抱的是理想主义爱情观,其爱情是有尊严的,容不得一丝杂质,半点瑕疵。
作者单位:成都薛涛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