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化妆品的虚假噱头

2013-12-29 00:00:00吴林洁
中国化妆品 2013年10期

越来越多的化妆新产品出现在各大美容杂志与电视节目上,宣传中的神奇功效、专柜导购的殷勤介绍以及消费者心中对于守住青春容颜的渴望,这些或多或少的因素让很多人都被弄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品牌对于产品夸大其词的宣传,让人不禁怀疑,这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仅仅只是品牌为了盈利而制造出的噱头?关于消费者被蒙在鼓里的那些化妆品迷思,我们必须怀着理性的态度来进行逐一破解,了解这些美丽护肤品背后的真相和谎言。

迷思一:完全使用天然成分,纯手工制造

真相:含量不足0.00001%照样声称“纯天然”

“100%无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即时改善肤质,并巩固效果,产品安全、无刺激,适合所有肤质”……这一类宣扬“纯天然”的化妆品广告对爱美女士极具吸引力,也有非常高的营销价值,但可惜的是,它在医学上没有任何意义。

大多数人对纯天然护肤品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植物型护肤品百分之百是纯天然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只是暗示消费者产品的成分并非人工合成,其实只要稍稍看一下成分表,就会发现大多数成分与纯天然无关,而有些商家所说的植物型护肤品其实是一些新型的添加剂,是从植物当中萃取一些有价值的成分,可能具备抗衰老、淡斑等功能,但这并不等于它是百分之百纯天然的,也不等于植物型护肤品就完全可靠,因为护肤品的主要原料毕竟还是化学物质。

同时,目前也没有研究可证明,天然成分就比人工合成的成分更有益于皮肤,它的安全性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许多天然成分也具有毒性,也会对肌肤造成损伤。如薄荷、迷迭香等就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柠檬、薰衣草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光敏感反应,皮肤病学刊上的研究报告早已表明,无论天然的还是合成的香精,都会造成皮肤问题。此外,天然物质的分子比较大,不容易被皮肤所吸收,这就是为什么自制新鲜蔬果面膜时,效果很难保证的原因。

迷思二:标榜有机化妆品,成分安全环保

真相:有机不等于无害 别为宣传噱头买单

自2002年10月美国农业部(usda)开始着手冠以“有机”字样食品的标准以来,有机产品便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兴宠儿。对于有机食品来说,它必须要经过专门的认证才能上市。但实际上,“有机”这一词跟化妆品没有一点关系。曾经有某网站进行过调查,发现有18%的消费者喜欢使用外资的有机化妆品,理由是“它们更天然更安全”,而且“不含香精,味道很淡”。但调查发现,目前我们国家对“有机化妆品”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而国外的有机认证证书也是五花八门,主流的几个认证机构包括澳洲aco有机认证、eco、bio,德国bdih认证及澳洲nasaa认证,这些认证在标准上都存在不一样之处。

于是,不少品牌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化妆品公司开始给产品贴上“有机”的标签,比如称“原料来自纯正天然的有机种植植物”等,大玩“有机”的文字游戏,更有一些洗发水和润肤乳厂家标榜自己是70%的有机产品,表示其主要成分是浸泡过有机薰衣草叶的水。而专家也指出,有机化妆品一直在误导消费者,事实上,有机不等于无害,天然也不等于安全,这是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必须谨记的一点。

迷思三:主打药妆,号称产品安全无害

真相:在中国不受承认 药妆并非十足安全

很多消费者喜欢使用药妆品牌,并表示因为“它们有医药背景、更安全有效”。据悉,在药店销售的化妆品被不少消费者及品牌称为“药妆”。

“药妆”概念源自欧美,是指介于药品和美容品之间,如祛除青春痘系列、含氟化物牙膏、去头屑洗发水等的产品。许多品牌都喜欢称自己的产品是药妆,尤其是医生自己做销售或支持的产品,但实际上,“药妆”一词在使用上缺乏监管,有些更是夸大宣传的营销用语。很多消费者误认为药妆效果比普通产品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更安全有效,甚至敏感肌肤都可以用。但其实药妆中添加的一些成分反而会刺激娇嫩的皮肤,让皮肤更加脆弱。而之所以一些品牌喜欢强调自己是药妆,更多的作用则是暗示自己有更多的“药用价值”。那么药妆品与化妆品有真正区别吗?可以大声告诉你:没有!其实许多护肤品都含有影响皮肤生理功能的成分,如抗氧化物(大多数都有抗炎作用)、细胞沟通因子、美白成分和细胞间质物质,但它们并不一定归类为药妆品。

目前国家对化妆品的管理规范中,对用于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的化妆品统称为特殊用途化妆品;而生产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必须经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取得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一些进口的化妆品或许在国外可以称作药妆,但在中国要么是药,要么是化妆品,是不能把两者混合的。“药妆就更安全更有效”是被误导的观点。

迷思四:经由皮肤科医生测试,实验室等科学认证

真相:名为“高科技”,实则花钱买报告

很多化妆品在宣传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经皮肤科医生测试”,“××实验室证明”,“××研究中心经过研究发现”等报告。但其实,在化妆品领域存在着“验证宣传”的潜规则,所谓的实验室或研究报告大多是化妆品公司放出的“科技烟幕弹”,只是将广告用科学术语进行包装而已。

首先,很多品牌会选择以医生为角度,对产品的功效进行肯定。但实际上,无论说的多么动听,只要没有公开发表的可靠数据予以证实,只是说某一位医生自己用过或者是看到别人用过某个产品,觉得效果不错,这并不表示这个产品有多好,也不表示这个产品比同类产品更出色,它只是一句空洞的营销语而已。

其次,如果说以上只是小伎俩的话,那实验认证可算得上是真格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听起来似乎科学性更强一些。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用“研究报告”给产品宣传提供佐证,手法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没有科学性,这不过是产品营销方面的小伎俩。他们所谓的“实验”,大多是化妆品公司预先支付经费的有偿实验,包括一些名声很大的大学如哈佛等在内,许多验证产品宣传的实验室都擅长“制造”研究报告,来配合广告宣传的需要。

根据国家规定,如果品牌在宣传时称“××研究中心科学证明”,“皮肤科专家实验显示”等用语,消费者是可以要求看相关研究报告或数据的,不过事实上,也许几乎没有一家具有权威机构认可的研究数据,即使有也不一定是基于科学的研究条件下进行的。曾经有一款保湿产品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先把脸洗干净,再用酒精擦一遍脸,此时皮肤其实是处于一个“被干燥”状态。然后再涂上该款保湿品,做前后对比,而这个对比结果其实是值得质疑的。

迷思五:产品不含香料

真相:使用芳香植物提取物,危害肌肤

许多品牌“不含香精”的说法,原本是用来告诉消费者产品不含香精或芳香性成分,但事实上恐怕未必如此。如今的大多数化妆品闻上去都有淡淡的芬芳香气,其实这便是厂家选用了芳香的植物提取物的结果。有时候,如果提取物成分超标,还可能会造成皮肤刺激,引发过敏反应或光毒反应(加剧阳光伤害)。

医学研究表明,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香料都不属于有益肌肤的成分。但是化妆品厂家为了掩盖产品某些成分的难闻气味,将一些芳香成分,如芳香的植物油或芳香的植物提取物等也添加到“不含香料”的化妆品中,因此“不含香料”的说法也可能是指产品没有明显的香味,其实却添加了芳香性成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由于“不含香料”这个术语不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监管,而我们国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定,所以列在产品标签上没有意义。对于市面上一些宣称不加防腐剂,香精香料却叫价很高的化妆品,有业内专家指出,“事实上,目前不添加防腐剂、香精香料的技术已经具备,并不是一个很难的技术难题,一些化妆品原料本身就有抗菌的作用。”

一些女士,特别是肌肤比较敏感的,都偏向选择不含香料的护肤品,以为这类产品性质更稳和,更适合敏感肌,殊不知其实许多产品已经添加了芳香性成分,而对此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看产品成分表来进行选购。

迷思六:专利秘密或专利成分

真相:专利不代表效果,研究未必科学

专利是指可以制造某些成分或配方的权利,或者将既存的成分或配方使用在某些特定场合的权利(比如抗皱,抗痘、去角质或美白),这与成分或产品的效果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不少品牌都号称“独门科技”,“专利成分”等,并宣传自己使用独家专利的产品功效非凡,拥有无比神奇的力量,不但违背化妆品的定义,而且有夸大事实之嫌。要知道,专利不代表效果,化妆品公司也可以为毫无效果的产品申请专利,大部分的化妆品公司都拥有几千种专利,而拥有专利的产品不见得就是最顶级的化妆品。同时,更没有所谓的专利秘密、独门科技,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要获得化妆品“专利”,唯一的途径就是公开产品和用途的全部细节,并且专利也不代表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或用途能够带来很好的使用效果,更不表示既存的成分不可以被其他公司用作其他用途。

迷思七:使用更为顶级的珍贵成分

真相:化妆品成分基本同质化

每过一个月,消费者就会发现品牌有新的高级成分出现,这些最新的成分都宣称比以前的更珍贵有效,让很多都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研究予以证实。但不管化妆品公司如何吹嘘夸大,与化妆品行业灌输给消费者的相反,全世界化妆品原料供应商就那么几家,面对所有化妆品厂商。也就是说,每家化妆品公司的原料等级大同小异。举例来说,杜邦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果酸供货商,他们支应化妆品工业果酸需求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因此市面上所有的果酸产品的原料等级都相同。价格的决定因素基本与成分无关,而是与包装、运输,柜台费,销售人员的薪水等息息相关。

随着科学家的智慧和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化妆品市场有了,各种各样一流的产品,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具有一流的质感,轻柔的触感和绝佳的视觉效果。但如果品牌只是一味地夸大其词,而不从自身入手改进产品,丝毫不能帮助消费者了解皮肤真正需求的话,就好像今天仍在摆弄20世纪80年代的电脑一样落伍,如果不能给肌肤最好的呵护,如何谈得上发展与创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