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公信力特指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信用的理性认知、行为认同和结果接受,它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及价值判断,是衡量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满意程度、信赖程度、认同程度的重要标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核心是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公共信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心理认同。要素是信用与信任,它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评价和综合印象。
一、基层院检察公共关系分析
检察机关形象就是检察机关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综合反映,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形象的认识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行为层面的,一是精神层面的,其中行为层面是精神层面的基础,而检察行为的核心使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活动。
检察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外部公众而非检察机关内部。从检察公信力评价主体的维度分析,检察公共关系(以基层院为例)范围列表如下:
通过以上列表,不难看出,检察公信力是一种互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检察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程度。从本质上来说,检察公共关系带有组织调适性质的管理职能。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有计划地通过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检察公共关系,有助于提升检察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公共关系建设中的障碍因素
近年来,随着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及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社会影响力逐步攀升,监督的权威性不断增强,有利于公共关系建设和执法公信力良性提升。但当前,检察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执法不到位的情形时有发生,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参次不齐等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从而使人民满意度未达到理想程度,也成了公共关系建设的障碍因素。
(一)执法大环境导致不信任情绪泛化
历史上我国法律底蕴相对不足,多数公众对法治和司法的认知十分有限,对法律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难以形成对司法过程与结果的客观理性评价,加之法律成本相对高昂,实践中,许多人在选择权利救济途径时,不愿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要么抓住检察机关以维稳为大局的心态,通过上访、缠访使问题得到解决。尤其是社会面临信用危机的情况下,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情绪很容易泛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进而动摇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即使检察机关对案件依法作出了相应的处理,但由于非法律工作者的不理解,对司法的认知不足,当事人往往产生执法不公的主观判断,导致检察执法公信力下降。
(二)部分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差,执法观念落后
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办案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社会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少数执法人员知识不全面、职业技能匮乏,违规司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职业品德缺失,对法律少有敬畏之心,该管的不去管,不该管的乱管;官本位思想严重,对群众缺乏感情,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在基层检察院中尤为明显。个体观念、能力、素质又关系到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形象,致使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三)执法程序透明度不高,检务公开不及时
客观上说,实践中法治宣传的空泛和非专业化使检察职责、办案程序宣传不到位,没有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资源等有效渠道正面发散;社会调研方面做得极为不够,大大影响了检察执法规范化,损害检察执法公信力。我院在开展“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温暖”过程中,问卷调查,30%以上被访者不知检察院是干什么的,这是触目惊心的(相反对法院的职责却较为清楚)。主观上讲,我们的自侦工作一向是神秘的,或以保密为托词拒绝向群众公开本应公开查看的信息。这就给群众认为检察机关“潜规则”、“暗箱操作”埋下心理芥蒂。检察实务公共关系处理滞后的现实状况已影响了检察执法规范化,损害检察执法公信力。
三、完善公共关系构建提升检察公信力
检察公信力的基础是良好的检察工作业绩,除了检察人员保持和提升良好的法律品质,依法履职,规范执法的同时,还要跨越公共关系建设中的障碍因素,这些都要通过完善公共关系建设来得以实现。检察机关公共关系建设,是指检察机关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以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为目标,建立和谐信任的社会公众关系。进而达到让公众了解、理解、支持检察工作,从而提升检察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路径:
(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有条件的检察机关可以成立临时性或常设性的机构——检察公共关系办公室,将新闻发言人、专职宣传员等作为公关人员囊括其中,实现检察公共关系人员的专职化;
(二)开展公共关系调查
公共关系调查研究是反映公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希望和要求的过程,也是调查人员向公众介绍检察机关基本情况,使公众进一步了解检察工作的过程。每年定期罗列两大公关课题:一是检察机关形象年度调查,对上一年度的检察机关形象按地域展开系统调查,为检察机关领导制定下一年度公关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检察工作效果年度调查,重点是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情况进行年度调查,便于决策层、管理层根据公众反馈结果制定下一年度检察工作计划和检察工作长远规则;平时根据情况不定期开展民意测验或重点和典型调查,来了解民意,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关策划。
(三)公共关系实施
公共关系实施是依据已审定的公共关系方案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它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最复杂、最多变、最难以把握的环节,它将最终决定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检察机关应在依托检察公众和检察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各项公关活动:(1)征询型公共关系活动。实质上是公关调查的具体化,是以信息咨询和采集为主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2)宣传型公共关系活动。这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公众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3)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检察机关利用举办各种社会型、公益性活动开展公共关系工作。(4)防御型公共关系活动是指检察机关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监督,善于发现检察工作和检察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预见问题、及早制定出防治措施,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5)矫正型公共关系活动。是检察机关遇到风险或安全事故、公共关系严重失调,组织形象发生严重损害时所采用的一种公共活动模式。其特点是三个“及时”,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及时改善不良现象。
总之,借助媒介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传播,让公众认识、理解和支持,并根据公众的反馈来解决自身在执法过程中引起公众不满的种种不足,进而形成和确立检察机关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和执法观念,以便在检察实践中持续改进各项检察工作。立体处理好职业技能、品质技能、公共关系将会对提升检察公信力有着长期切实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