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 王安石的用人

2013-12-29 00:00:00于今
中华儿女 2013年11期

王安石在世时,曾位极人臣,大展宏图,也曾遭贬谪打压,郁郁不得志;王安石去世后,忽而被供上神坛,奉为仅次于颜回、孟子的圣人,忽而又被扫地出门,冠以大奸大恶的声名。这还只是在宋朝一代,后世对王安石的评价,从天上到人间,从大贤到大奸,怎一个“乱”了得?

这一切,只因为王安石导演了一场改革。

这场改革,过程是轰轰烈烈。改革压力之大,阻力之大,透过史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不难体会。赢得了领导核心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力排众议,不惜代价,对政敌和异己几乎是残酷迫害,无情打击,终于得以把富国强兵的计划一一推行。

改革的结果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宋神宗是位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变法。宋神宗死后,高太后与司马光推翻王安石的变法,宋朝政治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面否定。这种毫无节制的党派之争把羸弱的宋朝折腾来折腾去,从而为靖康之耻预留了伏笔。

有的是关于政治的,有的是关于王安石个人品行的,有的是关于法令本身的。原因被总结了无数次,原因也被总结出无数条。我关注的却是宋史中所引用的朱熹的一段话,朱熹说:“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朱熹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他的改革思路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是不赞成的,至于说王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王安石用了一批很能干的人,这些人大都是地方官出身,由于晋升太快,没有经过一级一级的道德“考验”,终于在品行上让反对派抓到了把柄。

王安石用人的基本标准是:同意我的就用,反对我的走人。德高望重的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因为对变法有不同意见,都遭到了排斥;心怀叵测的吕惠卿等人极力附和变法,便成为他的亲信。这个吕惠卿通过变法达到个人仕途的发达,又以变法之名到处搜刮民财,闹得百姓民声哀怨,失去了广大底层平民的拥护,违背了王安石减轻农民的负担的立场和目的。也就是这个吕惠卿,后来对王安石极尽倾轧、陷害、落井下石之能事,王安石的兄弟、儿子都深受其害。手下都是这样的人,怎能取信于民,变法还能成功吗?

“合则用,不合则弃”的用人思路自古以来都极有市场,所以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王安石写过一篇精彩的短文《读孟尝君传》,他认为孟尝君根本不能称作是善于招贤纳士,因为他门下聚集的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所以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耳”,正是因为孟尝君门下聚集的都是鸡鸣狗盗之徒,所以他吸引不了真正有才能的人。这一段论述,简直就是王安石的自省和自责啊!

(作者系知名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区域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