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法力极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又能七十二般变化。但诸般法力,都只在小说里快哉,倒是其在如来佛手指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题款,最有如无边法力,附到了芸芸众生身上,洒遍了中国甚至世界的角角落落。
最近,因为“***到此一游”惹到了埃及神庙头上,大家终于绷不住了,开始集体反思。据《现代快报》报道,5月24日晚上11时许,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
“***到此一游”,在中国何止千千万万亿亿。笔者游览八达岭长城时,曾留心拍过数十张照片,凡是人手可以触及的城砖,没有一块是干净的。各种留名题款层层叠叠,有的入砖半寸,有的只是划痕;落款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也有上月上周的;有的字迹丑陋,还有的笔力苍劲堪称书法作品。笔者曾想选几张年代久远且姓名地址日期指向清楚或者是集体落款很有纪念意义的题款照片发到微薄上,让这些二三十年前就在城砖上刻下深深名字的朋友们再看看自己当年的大作,不是谴责,而是真心想帮那些已经是大伯大妈的他们,能借此回忆一下已经“逝去的青春”。
何止长城,在中国,凡是有游客聚集的地方,不管是名山大川,还是古建古刹,“***到此一游”总能找到驻足之处。墙上,柱子上,鎏金铜缸上,树干上,竹子上,甚至名贵的芦荟叶片上。自己的景点被填满,这又开始填世界。埃及神庙的事件一出,国人终于一激灵,连自己也不好意思了。
有句老话,叫“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笔者思忖,这提笔甚至提刀在墙上刻下“***到此一游”的人们,就是抱着这种想法。中国人是有英雄情结的,许许多多的演义、传奇,其崇尚的价值观,就是“名头”二字。这种价值观,让许多国人潜意识里就藏有“留名”的动机。“赢得身前身后名”、“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虽然不是个什么大人物,但其做事说话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记入日记,纯粹的目的就是“身后名”。许多时候,为了一个“名”字,国人把“利”字都暗淡了。这对于国人对自身的道德约束,本来是件好事。但对于没有机会参与大事件、但同样有英雄“青史留名”动机的芸芸众生来说,就只有“自己动手”了。
“***到此一游”,是国人留名情结下的习惯。古人也是如此。许多传世的书画乃至金石作品上,除了作者的题款,往往还有藏家的题款、印章。有些书画作品流传久了,转手多了,空白地方被题款填满,下个藏家不惜接上半尺白帛,重新装裱,题上自己的名字。许多有名望的藏家,其题款本身就是作品,往往能让藏品增加魅力。可见,留名的价值观本身无所谓对错,要看怎么留。随手的“***到此一游”,最是无聊的伤害。
游历景点,是为游客;为官一任,也算游客。突然想到有些主政的官员,特别热衷于留名的政绩工程。比如现在各地兴起的“地标建筑”。其实就是官员为自己树碑。许多地方,每任官员都要折腾点自己的东西,搞广场,建地标,挖坑围湖,拔树栽树,拆墙刷墙,上任喜欢中式的,继任者喜欢欧式,再后来喜欢中西结合,再往后喜欢后现代。并且追求世界第一,至少也要总结出几个第一出来。反反复复折腾下来,官员走了又来,各种不着调的痕迹却再也挥之不去。这种观感,跟景点墙上层层叠叠的“***到此一游”其实不差上下。
责任编辑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