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最早到达汶川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之一,至今路过北川县城时仍会禁不住泪流满面;
她曾是绵阳平武地震灾区103个孩子的“妈妈”,至今仍抚育着4位地震孤儿;
现在,作为四川省平武县龙安镇报恩寺社区居委会主任,她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她就是全国优秀志愿者、共产党员李海燕。
另一种活法
如果不是2008年的那场地震,李海燕或许还过着另外一种生活。打过工,开过店,承包过工程,她曾有着足以让家乡人羡慕的收入。
然而,汶川地震改变了一切。
震后,李海燕来到绵阳市九洲体育馆担任志愿者。日日夜夜的营救场面,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看到坚强活下来的人们,看到来自各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李海燕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她突然觉得,除了挣钱,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2008年5月23日,李海燕回到灾情同样严重的家乡绵阳市平武县,发起成立了平武县爱心志愿者服务队,人数很快达到了近200人。在那段时间里,李海燕与志愿者每天都和灾区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歌,给他们买文具、送衣物……孩子们称李海燕为“李妈妈”,她也有了118个“幺儿”。
在地震中,平武县水观乡的苏晓娅、苏晓东兄妹失去了母亲,李海燕紧紧抱着两兄妹,“孩子不要哭,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之后,李海燕又陆续认养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何雪梅与杨德青。
孩子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共同的梦想就是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2009年1月19日,在李海燕联系的爱心企业资助下,平武县10个孤残单亲家庭的孩子来到北京参观游览,他们告诉“李妈妈”,“幸福得像做梦一样。”
2009年9月,李海燕收养的3名孩子杨德青、苏晓东、何雪梅中学毕业,进入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学习。“老妈舍不得你们,但你们都已长大,希望你们学有所成,将来有个好前程。你们要自立自强!”孩子们离开后,李海燕常发短信鼓励他们。孩子们回复:“李妈妈,您为我们操劳太多,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了。我们爱您!”
孩子们还告诉李海燕,他们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去当地福利院做志愿者,帮助和照顾孤寡老人,“社会各界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我们要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在抗震救灾告一段落后,“爱心团队”面临着保留还是解散的问题。李海燕决定将“爱心团队”延续下去,更名为报恩寺社区爱心服务队。她说,爱心服务队成立目的就是将志愿精神延续下去,集中社会力量关爱灾区重建。
如今,报恩寺社区爱心服务队已完成结对帮扶55对、募集社会资金17.9万余元,解决了部分灾区儿童上学的实际困难;爱心服务队每年举办的爱心助考活动已历时四届,每届募集社会资金1万余元用于爱心助考活动;组织志愿者为云南旱灾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募捐……
要想群众的难处
2010年,李海燕通过竞聘,担任平武县龙安镇报恩寺社区主任。
“是党员,就要想群众的难处;是党员,就不能怕遇到的困难。社区群众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从各方面关怀他们,让大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上任伊始,李海燕在工作笔记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报恩寺社区人口8593人,是平武县龙安镇人口最多的社区,也是著名旅游景点绵阳报恩寺所在地。李海燕决定把志愿精神融入工作中去,以此打开工作局面。
很快,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便民服务站,设立了天然气、液化气、水、电、家电维修,服务全部免费。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社区居民蒲泰润和老伴蒋应明一直是居委会多年来的特殊照顾对象,社区党员干部不仅经常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时常为老人洗脸、洗脚、剪指甲。93岁的蒋应明2011年4月病逝,又是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处理后事。
爱心服务队还主动承担照料包括平武县社会福利院在内的孤寡老人的日常生活,并为地震灾区孤儿、单亲和贫困孩子结成帮扶对子。
李海燕还结合自己组织志愿者活动的经验,积极推动服务群众的志愿者活动。免费为游客提供热水、药品,帮忙联系宾馆、饭店……在李海燕的组织带领下,由平武县报恩寺社区数百名党员志愿者和由社区群众组成的爱心志愿者在重要节假日全天候为游客提供热情服务,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大事小事管得宽
两年下来,李海燕这个“小巷总理”越干越有劲儿。
2012年,报恩寺社区开设了“假期大课堂”,让许多家长眼里的“问题孩子”在这里成功“蜕变”:不再跑到网吧打游戏,成为社区的“清洁小卫士”。李海燕还利用空闲时间开设“青少年道德讲堂”,亲自给孩子们授课。
同时,李海燕还大力参与组织调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成为知名的“调解能手”。仅2012年,报恩寺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共组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7件次,安全维稳排查136次,参加人员857人次。
一路走来,洒下了无数汗水和艰辛。2008年至今,李海燕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灾后重建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志愿者”、“四川省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谈到将来,李海燕说:“也许以后的路会很艰辛,但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相比物质财富,我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
(责任编辑: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