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130年过去了,马克思的思想魅力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消失,它依然像世界最高处的灯塔光芒四射。特别是在当下西方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球发展的一抺亮色,更彰显着马克思的思想光辉。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组织中外专家主题研讨了“永远的马克思”,本刊围绕“当代世界为什么仍需要马克思”这一话题,整理摘编了相关专家的观点。
当代世界需要马克思回应人类向何处去。
马克思主义仍占据世界思想舞台中心。
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时代的,也是永远的。
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影响我们的心智。
马克思为拉美社会发展带来灵感。
世界需要马克思回应“人类向何处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
尽管马克思“过时论”一再沉渣泛起,但一次次破产;尽管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但马克思依然被西方评为“千年思想家”。
当代世界需要马克思,需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矛盾和人类向何处去的理论分析,更需要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尤其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仍然是个重大问题。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代金融危机,从美国“反华尔街运动”开始蔓延到美国全国大城市,并引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少大城市民众的抗议,都说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不是万能的。1%的人占有99%财富的社会,是不可能持续存在和发展的。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马克思为真理开辟了道路,沿着马克思的道路前进,我们才会逐步接近真理,如果背离马克思只能走向迷茫。所谓背离马克思当然是指背离马克思的根本立场和观点,而不是个别结论。
我们并不一概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及西方真心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左翼学者视为异类,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重视。例如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坦言:他对马克思的一些观点是持保留意见的。但他承认马克思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标签。
而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我们只有一个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家分店。任何企图用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等来诠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是错误的。
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
当今主导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还是马克思主义。试想一下,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人相信鬼神、相信轮回转世?这难道不是长期唯物主义教育的结果?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是希望借助于人类自身的奋斗来解决,很少有人再寄希望于求天告地了,这不也恰恰是唯物主义在中国深入人心的最好佐证吗?
不能从工具理性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谋生工具,它解决的是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它所解决的问题关涉到人的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关涉到具体实践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有一些对马克思主义有成见的人,总想用当今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乏力。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端的揭示和批判,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甚至借鉴了一些社会主义的政策,使得西方国家在二战后普遍获得了发展。但这个局面的出现,恰恰是应验了马克思当年理论批判的价值所在。
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靠的是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也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其实,中国不仅过去所做的事业总体上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起来的,而且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业也越来越趋向于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对此,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仍占据世界思想舞台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牟成文
自苏东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退出世界思想舞台,而且仍占据着世界思想舞台的中心。正如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所说的,一次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共谋,却并没有杀死它们,相反它们的生命力却更加顽强。
马克思主义还自始至终把“群众原则”贯穿到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自觉之中。马克思主义是通过群众的实践来改变群众的世界,从而实现群众的解放和人的解放。因此,通过根本变革群众的世界来实现人的解放,就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诉求。
到目前为止,有哪一个思想家能像马克思那样深刻揭示存在的真实或者真实的存在?能像马克思那样深刻关切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存在和命运?能像马克思那样科学地为人们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没有的。
马克思主义位于当代各种理论话语的中心。福柯的权力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分析、拉克劳和墨菲的反政治霸权战略、赛义德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沙夫的资本社会分析、德里达的马克思幽灵、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依然作为话语中心,存活在人们的视野和脑海里。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人来未来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晓明
正像马克思在逝世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一次次“复活”一样,马克思主义在时至今日的世界中依然显示出深刻而恒久的重要性。
确实,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学说这样,对于现实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如此广泛而持久的争论。这种影响和争论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始终在争论中不断浮现,并实际上成为当代思想关注的重点和争论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取决于这一学说与当代世界的本质关联。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二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的实践方面指向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参与到当今人类向着未来筹划的历史性实践中去。对此,德里达强调: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人类未来。
总之,只要我们依然面对当今社会现实的重大课题,只要我们的历史性实践还试图真正筹划未来,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就将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马克思乃是我们这个时代开启出真正思想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是时代的,也是永恒的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政治理论教授特里尔
《共产党宣言》显然不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课程,而是一部借助历史教育我们的课程。马克思的论述集中于此前为历史学家所藐视的人类基本活动,诸如农民对食物的生产、房屋修理、甚至人类繁衍等。这在社会理论上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因为它清晰地结合了社会生产活动,必将推动广大民众争取权力的运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的一员,与普通民众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运动。马克思的政治参与是深刻的批判。他暴露虚伪,揭露阶级偏见,打破幻想。他还鼓励广大民众组织起来、武装自己去捍卫自己的利益,而非仅仅依赖于思想。马克思说,他是“为教授们”写作《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的理论始终适应于历史和现实。
马克思是时代的马克思,也是永远的马克思。我们需要重新阅读马克思,让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时代,并帮助我们创造历史。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时代的哲学
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客座教授戴维·麦克莱伦
马克思激发了世界史上真正的大变动——1917年的俄国革命以及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从那时起,世界不复从前。他构建的哲学、历史、经济学及政治学体系,已经成为本世纪精神支架的一部分。
当萨特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时代的哲学”时,马克思的许多观点得以形成的方法,已经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倾向于将人视为社会的,而不是孤立的个体;通过马克思对社会学发展的贡献,我们研究改变及改善社会的方法;我们重视经济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批判已教会很多人去发现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不平等不正义,并试图解决这种不平等不正义。
可以确定的是,马克思的观念有时尽管遭到扭曲、修订或重新阐释,但真正的马克思仍将继续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数以万计的人们表达自己对更公平社会的期望的话语,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人类探寻共同生活新道路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共产主义理论完整性值得关注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经济系教授戴维得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最先提出了有名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发展的低级阶段,收入受劳动能力的限制,实行按劳分配;第二个阶段是发展的高级阶段,劳动不再受限制,实行按需分配。这两个阶段通常被分别称作“社会主义阶段”和“(完全的)共产主义阶段”。这个阶段性概念,如今在大多数文献中都被弱化,甚至被拒绝,尤其是那些为西方世界工作的人。
共产主义理论完整性是值得关注的。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之际,我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论的模式,即前导社会主义、成熟的社会主义以及完全的共产主义。
前导社会主义阶段不应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形态的政治过渡期相混淆。当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能够决定性地实现这种取代过程的时候,就进入到了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工作、生活能力和个人经历得到发展;逐步消除消费领域外在的身份象征,使消费和劳动有机统一到人类活动当中,从而满足人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自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业开创以来,我们需要反思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先辈和后辈们赋予我们的责任使命。构建社会主义,正是这项事业的一部分。
马克思为拉美社会发展带来灵感
巴西乌贝兰迪亚联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菲利佛
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的强大解释力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尤其是在危机时期。当下,没有一种理论能替代马克思的理论解释力。
我们需要从这些理论中获得灵感启发,以克服拉美社会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局限性。在我看来,拉美的批判思想一直保持着马克思理论的活力,并结合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灵活运用。与其他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条件,将社会结构链接到生产基础,这使他对政治经济的结合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独特而又有力的解释力。
作为殖民地,这个地区处于殖民统治长达4个多世纪。比起其他的诠释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更好地诠释了拉丁美洲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解释巴西的经济模式,甚至将其拓展到解释全球资本主义进程中的拉美经济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认为,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模式,尚不具备成为经济发展中心的经济动力条件与潜力。这是我们致力于研究该区域民粹主义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原因。只有通过马克思的观察视角,我们才能对此进行持续的批判,这是必须肩负的责任。
(责任编辑: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