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税财”联动改革势在必行

2013-12-29 00:00:00贾康
支点 2013年11期

现在,虽然中国的一般商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资源品、基础品的比价关系和价格严重扭曲。

从资源环境的制约来看,我国最基本的能源供给高度依赖进口,外向依存度高达60%。

中国油气资源贫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多地利用国内的煤炭资源。煤炭在能源供给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提供了75%的火电的来源,而电力又在整个经济社会运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生产生活能源供应最集中的体现。为了发电,我国基本的铁路运输运力有50%都在运煤,这个数值在用电高峰期可以达到80%。

然而,虽然电力资源如此宝贵,却面临着残酷的现实: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谁也不把节电真的当一回事。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基本能源品的市场机制在推进过程中受到了阻碍,导致经济利益无法驱动基本能源品的内在激励机制。

打个比方,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居民用电是一毛六分多,现在是四毛多,加上阶梯电价也不过只有两倍多的涨幅,但其他生活用品,包括食品在内,涨幅都达到了100倍以上,什么该精打细算,什么无所谓,一目了然。而对于生产型企业,其粗放型的生产特征也迟迟得不到改造。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内在动因逼迫市场去开发节能降耗产品。

在这种资源环境图景下,市场改革势在必行。时值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要素市场推动的改革应该引起高速关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新一轮的“价税财”联动改革。

改革的契机在于,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原来无关痛痒的从量征收,改为与市场价格波动状态有机联系的从价征收,按照这种改革逻辑,就可以消除电力部门过度垄断,从而改造“从煤到电”的基础资源品价格机制。这种实质性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的有效供给。

现在的资源品税赋,煤为一吨两块多,焦煤为一吨八块多,对于企业和市场而言无关痛痒;如果变成5%的从价征收,那么在用电高峰期,煤的税赋就会接近一吨一千多元,哪怕在平常,也会有几百元。如果再配套电力竞价入网、零售环节的改革,那么原来不良供给所形成的压抑竞争、压抑效益,就会迎刃而解,最终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随之而来的,是四万多市场主体共同加入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的队伍中来——因为他们在内生经济效益的倒逼下无从选择。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节能降耗,千方百计地开发有利于节能降耗工艺的产品,继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这样的税收、定价机制,必然也会推导到最终消费品——水电会更贵,政府也需要及时适度提高低保标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中等收入阶层则会相应改变消费模式,形成低碳化生活的习惯。如此,将会实质性推进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让造福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