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被北京人称为母亲河,但历来脾气暴躁,不时改道,频发洪灾,不见母亲的一丝温情。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河水断流,河床遍布大小不一的挖沙坑,飘荡着漫漫沙尘,成了不折不扣的“永痛河”。“事实证明,‘硬治理’的老路走不通。”北京市永定河改造工程的总设计师邓卓智介绍,历朝历代对永定河的治理都带来了不同的“后遗症”。
利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能否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上世纪50年代,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并筑起许多大坝。由于大坝截流,永定河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死河”,河道堆积了大量泥沙,为北京沙尘暴提供了1/5的沙尘。水灾不再,“黄灾”又起,人工治水又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治水不能把水治死,要高度重视生态因素。”邓卓智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永定河治理采用了“柔性修复”的办法,让大自然自己工作。例如,在岸边设置透气的“网箱石”,防止洪水对岸基的冲击;采用“连柴捆”、扦插柳枝、养植水生植物等办法,解决固堤、清污等问题。
治水,不仅仅是一个有关“疏”与“堵”的工程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名‘河道整容师’,不能光想着当‘硬汉’,还要有更多的‘柔情’。”邓卓智感慨地说。
(选自2012年1月5日《人民日报》)
治水重在疏导,而不是一味地堵截!这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向后人昭示的哲理。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现实社会,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治水也涉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遇到问题要尽可能地采用疏导的方法。对待大自然,更应如此,因为自然是令人敬畏的。
适用话题:“疏与堵”“生态环境”“硬与柔”“人与自然”等。
(以上素材由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李仰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