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数学专题研讨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三节北师大版教材“比赛场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课后反思之,三位青年教师的课堂都存在着一些“重复”问题,或评价重复、或学习方式重复、或教学策略重复……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教学目标的简明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生成性,学生学习活动的渐进性及教学资源对教学活动的支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让课堂“超载运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下面笔者以“比赛场次”的课堂教学为例,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来谈谈对课堂教学中 “重复”现象的一点浅见。
一、重复评价,臃肿拖沓盼瘦身
【片段1】
四位小朋友掰手劲比赛后,课堂互动交流,统计一共举行了几场比赛。学生分别采用列举法、连线法、表格法和画表法统计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在每位学生回答后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你很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这个想法很好!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话多”。这跟教师轻率重复评价有关。很多时候,教师的口头重复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如对学生一般性回答和评价的重复等。这样的口头评价挤占了许多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效率不高。
教学评价是一种课堂调控手段,它共有五个原则:客观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在该教学片段中,学生回答清晰完整,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没错,但细分析,从指导性、发展性和方向性这三个方面来看,评价策略就差强人意了。另外,在学生汇报的四种学习方法中,列举法和连线法明显要比另外两种方法简练和高效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和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切勿重复无效评价,可在综合展现学生探究成果时,引导学生横向比较甄别和批判反思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注重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和开放性,在后续学习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之,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师在面对集体学习展开评价时,要针对集体学习的特点,从发展学生的思维情商和指导学习方向出发,预设教学评价,敏锐观察学生表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体现出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对评价的指导作用。
二、重复研究,闭路循环无助思维提升
【片段2】
掰手劲比赛后,教师又接连“抛出”了统计足球赛比赛场次和四站点间的车票种类两个问题。教师在分析问题时采取与片段1相同的策略,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再现问题解决的四种方法……
片段1和片段2中三个问题的教学“梯度”和课堂教学活动发展性明显不够,教师可将它称为重复性研究。重复研究在青年教师课堂上较常见,究其原因,青年教师课堂观察力不够,问题讨论结束,心中对教学“有效度”却十分忐忑,这时,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均匀重点”使力,以求达到自己想象中的教学效果。片段1和片段2中三个研究课题看似是三个问题,实质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学习后的维持强化,第三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检验总结。笔者在课后研讨中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个问题,教师在“广”字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头脑风暴,扩散思维,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与思路;第二个问题可择其善者而学之,在引导多样化探究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呈现出的每一种方法要一一讨论其合理性和严密性,还要对三种方法进行对比,既梳理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又进行优化选择,重点讲述其中的一两种方法,理清思路,分析问题关键点;第三个四站点间的车票种类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深”处上下功夫,寻求其中的数学规律,具体活动表现为学生跳过“图表分析”这座桥梁,直接写出或说出问题解决的算式与思路。探究是新课程思想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抛出问题—结论假设—初次探索、给出结论—验证结论—肯定结论、总结方法”是探究活动中的五个重点环节,教师可将片段1的问题放在探索活动的“初次探索、给出结论”阶段,而将片段2的问题作为对片段1问题的验证的总结提升。教学思路和策略变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活”了。
三、重复板书,冗长繁杂迷人眼
【片段3】
上述三个问题学习后,教师依次将四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详细地进行了板画解说,将整个黑板都挤得“满满当当”。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重复累赘的板书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体验。小学数学板书设计有人将之称为“浓缩的精华”,它不仅是学习内容的“简约”呈现,也是师生研究学习过程的动态记录。在该课堂中,教师孤立地理解与分析课堂中的三个问题教学,没有关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内在联系,三个板块之间没有主次,没有递进,没有主线串连,属于“并列式”板书。于是在学生层面,教师只看到一些简单的、浅层的如猜想、枚举、列表等思维活动。但从课前的教学设想来看,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和时间,并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归纳为一般的公式,这里面还有高级的如分析归纳、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并列式”板书的特点是将一些意义上并列相处、互不从属的教学内容横向地板书出来,并不适合数学学科中的数理分析。课后执教老师重新设计了教学板书(如下图),就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递进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重复策略,问题“纠结”无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帮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低段的“抱着走”到中段的“带着走”再到高段的“推着走、看着走”。
具体到 “微观”课堂也是如此。从教师层面上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管理、主导作用应呈现一个不断弱化的趋势,尤其是到后期的知识应用解决数学问题阶段,教师应充分放手,做学生活动的“旁观者”;从学生层面上看,他们经历了从“抱团研究”到“独立研究”的过程,学生个体主体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在庞大而艰难的学习问题面前,他们充分地体验到 “从虫到龙”的成功体验与愉悦。
相应地,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也要“审时度势”发生变化。反观“比赛场次”的三节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教师囿于本身的课堂观察能力及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担心,不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维,始终停留在学习发展的“抱着走”初级阶段,最终导致尖子生“没吃饱”、后进生“消化不了”、课堂结构“两头小,中间肿”的尴尬现象。“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现代教师应树立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最终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境,二是安排灵活自主的学习进程和教学策略,三是设置梯度合理的学习任务。
五、重复资源,内容单一无新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一节完整的课堂就是一个立体的教学模型,它离不开教学案例、教学资源这些骨架来支撑。三节“比赛场次”同课异构教学,他们都创设了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情境,选择了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支持性材料”,但也暴露出了课堂资源案例选择的“重复性”问题。
资源重复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类型较为单一。在三节课中,最多的一节课选择教学案例有七个,这七个案例均为比赛性的数学问题,从掰手腕比赛、拔河比赛到乒乓球赛、篮球赛,再到排球赛、足球赛……可想而知,学生整堂课中都在“比赛”有多累。课堂教学过程呆板无力,数学特点没有得到渗透体现,个体学习者没有获得有意义的数学发展。其实,“比赛场次”中的数学思想能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从拓宽学生的数学眼界和锻炼学生高级思维出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后期多多考虑数学思想应用的“开放性”, 逐步提高和积累学生的数学技能与数理智慧。在课后研讨中,笔者建议在课堂知识扩展应用阶段加入类似以下的问题:如直线相交的问题:两根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n根直线相交,最多可有多少个交点?形式上的变化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维障碍,“挑战性”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新一波的学习热情,这时初等的思维也演化成归纳、概括等高级性思维,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力,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含金量”和活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课堂中各种各样的“重复”问题。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应是教师永恒的工作主题,上好一堂课好比驾好一辆车,教师要明晰教学目标,精选学习材料,设计简捷高效的教学路径,在实施过程中绷紧教学主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顺势而教、顺情而为,力求让学生直达目的地且不乏旅程中的精彩。
(浙江省开化县实验小学教学科研部 3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