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数字出小康”
2013年1月21日,大同县扶贫办主任拿到了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这意味着,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大同县开始享受“贫困县”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得到千万元资金资助。
按照当地一些领导干部的说法,在当初评定“小康县”的时候,大同县有些指标并没有达到评选标准,但是为了得到这个称号,当地主动调高一些统计数据指标以迎合“小康县”的评选,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数字出小康”。问题是,明明没有完全达到“小康县”的标准,为什么宁可弄虚作假,篡改统计数据,也要去争取“小康县”的荣誉称号?答案就在于当地个别领导干部存在“数字出政绩”的需要。
“数字出小康”-小康换政绩-政绩换升迁的“仕途模式”,严重脱离客观事实,有虚假浮夸之嫌,除了对个别领导干部个人仕途有益之外,对当地百姓实在没什么好处。因此,不管是“贫困县”还是“小康县”,在评选过程中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尤其是对当地主要领导干部而言,不能把“贫困县”和“小康县”当成一个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希望小学变成垃圾回收站
据报道,2月19日,记者在贵州省凯里市龙场镇老山村山沟里发现一所废弃的希望小学,小学现在变成了一个垃圾回收站。学校由香港灵泉慈善基金会捐款20万元、凯里市政府匹配15万元援建,于2008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据村民介绍,2008年,学校刚使用不久就突然关门,变成养鸡场,后来又变成了垃圾回收站。
希望小学的建设资金大多来自社会捐赠,有关部门理应把每一笔针对希望小学的捐赠资金都用到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希望小学动辄沦为“失望小学”,那么,对于希望小学的立项、管护负有责任的部门和人员就构成了挥霍浪费,就构成了失职渎职,就违背了慈善诚信,就亵渎了爱心。
其实,无论希望小学是怎样沦落为“失望小学”的,其本质原因都是人的原因,都是人的过失或故意错误。因此,要最大限度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的乱象再次发生,就必须用法律、用制度管住管好那些与希望小学的立项审批和管护有关的部门和人员——如果希望小学沦为“失望小学”,就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只有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有关部门和人员才会对希望小学付出更多责任心,才会给予希望小学更多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