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夺取泸定桥的飞将军
开国上将杨成武可以说是一位少年英雄,当年他在担任红十五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政委时,年仅17岁;担任著名的红四团政委时,只有19岁;担任红一师政委和红一师师长时,也才22岁左右。
在长征途中,杨成武作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率部打了几场精彩的漂亮仗,奠定了他日后成为著名将星的坚实基础。
1935年1月2日晨,杨成武指挥红四团第一次小规模强渡贵州乌江上游的小道渡口,但遭到敌人的迫击炮阻拦轰击,未能成功。他在当夜第二次组织实施偷渡,派出3只竹筏陆续下水。可几十分钟后,只有连长毛振华率领的第一只竹筏渡过了江,另外两只竹筏被激流冲往下游。眼看后面追敌在逼近,如不抓紧渡江,红军将有被围歼的危险。3日晨,杨成武果断召开团领导紧急会议,决定第三次由第一营出动60余只竹筏,进行大规模强渡。当战士们划着竹筏进至距江对岸约50米时,被国民党守军发现,双方立刻展开激战。这时,潜伏在对岸的毛振华见势立即率5名战士出击,吸引了敌军的火力。一营指战员趁势划筏登上对岸。在军团炮兵连的有力支援下,红四团全部渡过乌江,迅速击败了守敌,并协同前来支援的军委工兵营架起浮桥。接着,中央纵队和红一军团踏着浮桥跨过了乌江。到达遵义后,军委《红星报》用大字标题《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对红四团在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突破乌江的事迹进行了宣传。
1935年5月26日,从贵州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毛泽东,果断作出部署:刘伯承和聂荣臻率红一师和干部团从大渡河东岸,林彪率红二师和红五军团从大渡河西岸,两路人马夹河而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夺取泸定桥。林彪随即命令第四团为突击先锋,坚决夺取泸定桥。杨成武与团长黄开湘率部摸黑紧急出发,在山高路险,且前有拦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创下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的奇迹,成功到达泸定桥。随后,红四团官兵不顾连续行军的疲劳,由杨成武和黄开湘精心挑选了22名干部战士组成突击队,在队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攀附着摇晃的铁索,冲过泸定桥,击退了守敌,占领了对岸,为红军的千军万马越过天险大渡河打开了安全之门。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天险腊子口。这里绝壁高耸,两山夹峙,正面有敌人的严密火力网,而且冲锋道路狭窄,对红军兵力展开十分不利。但北上抗日的道路,只有腊子口一条。于是,破敌冲关的重任又一次落到红四团的肩上。在几次强攻未果的情况下,杨成武和黄开湘决定奇袭智取。他们集中了全团所有绑腿,拧成几条长绳,作为攀山的“云梯”。由杨成武在正面指挥部队,加强攻击火力,掩护由黄开湘率领的突击队从山崖侧面借着“云梯”爬上去,迂回到敌人侧背突袭。全团齐心协力,一举攻破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一战,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
在抗战初期的平型关战役中,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的杨成武,奉命率部牵制与打击援敌,保障全师侧翼安全。他率领独立团大胆深入敌后,隐蔽地插到平型关西北的腰站地区,切断了日军的公路运输线,阻击了数倍于己的日军援兵,为杨得志和杨勇部歼灭平型关日军争取了时间。
1939年11月,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在著名的雁宿崖和黄土岭两场伏击战中,均率部担负主攻任务。尤其是在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指挥部队乘夜展开,将毫无察觉的日军混成第二旅团包围压缩在一条长约二三里、宽仅百十米的峡谷里,一举歼灭日军900多人,缴获200多辆骡马车的军用物资,还生俘了十几个日本兵,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也被击毙。这是中国抗日战场上被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指挥官。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全国各地友军、抗日团体、著名人士,纷纷致电,祝贺黄土岭战斗取得的胜利。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杨成武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第二阶段作战中,杨成武挥师在东团堡战斗中克服重重困难,连续作战三昼夜,全歼日军士官教导大队170余人,引起日军的震动。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仍然杰作频出,战绩辉煌。
1946年9月底至10月初,时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的杨成武,与冀晋军区政治委员王平一起,指挥该纵队第八旅及地方军区的5个独立旅,受命在平汉线保定以北地区发动攻势,以配合张家口保卫战。其部先后攻克定兴、徐水、容城、望都4座县城,歼灭国民党军8300余人,控制铁路120公里。尤其是在漕河头围歼战中消灭国民党军4600多人,受到中央军委的传令嘉奖。
1946年11月中旬进行的易满战役,是华北我军与国民党主力部队进行交锋的第一场硬仗。战役第一阶段,杨成武以第七旅和独立第八旅各一部,在正面诱敌深入。经一夜激战,敌第三六一团与第三六三团一个营被全歼。接着,第八旅第二十三团一营在易县防御战中,同十倍以上的敌军恶战13个小时,成功坚守范家台西北刘家沟,被授予“钢铁第一营”光荣称号。战役第二阶段,第三纵队作为最锋利的攻击尖刀展开突击,击破和消灭了侵占满城之敌。
1947年4月至6月,我军在华北接连发动正太、青沧和保北战役,三战三捷。杨成武指挥的第三纵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8年11月29日,时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的杨成武,下达了攻击张家口外围的命令,从而打响了平津大决战的第一枪。战至12月13日,杨成武将傅作义部第十一兵团的7个师(旅)牢牢地包围在张家口,形成平津战场的有利形势。23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十一兵团主力冲出张家口大境门,倾全力向西甸子、朝天洼方向突围,杨成武命令第三兵团各纵队和配属的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一军立即进行阻击。持续9个多小时激战后,数万名国民党士兵被压缩在大境门外狭长的山沟里,人车马乱作一团,争相夺路逃命,死伤无数。24日晨,杨成武下令发起总攻,各参战部队冒着纷飞的大雪,奋勇插入敌群,猛打猛杀,战至15时,溃不成军的残敌被全部围歼。
1949年2月,杨成武担任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太原战役第二阶段作战。4月20日拂晓攻击发起后,第二十兵团跨越三道防线,割裂与包围了城北守军4个师。21日下午发起总攻,经一昼夜激战,全歼该敌。接着,杨成武令第六十七军两个师对被包围的卧虎山要塞先后发起攻击,成功攻克该要塞。24日5时30分,太原前线司令部下令向阎锡山残部发起全面总攻,1300门火炮同时对城垣射击。杨成武率第二十兵团部队首先由小北门东侧突破城垣,于6时15分把第一面红旗插上小北门城楼。战至10时,太原战役胜利结束。杨成武为解放太原建立了功勋。
1951年6月,杨成武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率部入朝作战。他参与指挥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在反击联合国军试探性进攻和“特种混合支队作战试验”中,杨成武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很多战术和指挥上的经验,使第二十兵团开始向现代化条件下的作战进行转变。
在朝鲜战场上,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八军取得了文登里反坦克战的胜利,为志愿军反坦克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二十兵团的历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月峰山之战中,二十兵团第六十七军3天共歼敌1.7万多人,重创了侵朝美军第七师,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日歼敌最高记录。
1955年3月,全军编制调整时,杨成武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同时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和军委防空军司令员,位高权重,责任重大。当时,杨成武在全军十大副总参谋长、十二大军区司令员和四大军种司令员中年纪最轻。1958年9月,杨成武被任命为常务副总参谋长,负责主持总参谋部的作战和日常工作,先后参与组织我军的炮击金门、西藏平叛作战、中缅边界勘界作战、东南沿海地区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全军大比武等行动。1965年6月,杨成武任第一副总参谋长、军委副秘书长。11月,兼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12月,任代总参谋长。1967年3月,杨成武担任中央军委常委。9月,任中央军委办事组组长。此时,杨成武的革命军事生涯达到了辉煌阶段,参与组织了我军抗美援越、抗美援老等行动,并陪同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
1968年3月24日,叶群和江青捏造了“杨成武指使傅崇碧武装冲击钓鱼台”这一莫须有的事实,炮制了所谓的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杨成武从此被非法关押达4年之久。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同志时,作自我批评:听了林彪一面之词,错整了贺龙、罗瑞卿和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1974年11月,杨成武重新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1975年2月,杨成武与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宗逊一起,成为列席中央军委常委会议的两位开国上将。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李志民:一直担任政治领导工作
李志民的早年革命经历与他的湖南同乡、另一位开国上将朱良才有点类似,两人都是在1925年参加革命运动的。李志民是“浏阳县旅省同学会宣传队”队员,朱良才是村农协的组织委员。李志民和朱良才分别于1926年初和夏参加中国国民党,又分别于1927年4月和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李志民在家乡高坪创建区游击队,为游击队党代表,后又奉中共浏阳县委之命,调任红五军第二纵队第七大队第四中队党代表。
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李志民一直担任部队的各级政治领导职务,不是政治部主任,就是政治委员,还当过抓具体工作的组织部长,摸索出一套开展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善于打“政治仗”而闻名。
1929年9月,李志民任红五军随营学校党支部书记时,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就跟着军参谋长邓萍学。他积极参加“支(委)组(长)联席会议”,观摩每个支委、党小组长是如何教育党员、做好支部工作的,并认真做记录,会后再对记录进行归纳、整理,将整理出的材料如“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怎样开好支组联席会议”等作为教材印发给学员,指导部队在工作中加以运用。至今,我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和材料中仍流淌着上述“血脉”。
1930年3月,李志民任红五军军部特务大队副政治委员时,建议士兵委员会应在党组织、党代表的领导下,帮助连队首长管理教育好士兵,正确地开展民主,不要过多地干预行政领导的工作,防止极端民主化倾向。
1931年11月下旬,时任红四师第七团政治委员的李志民,率部续攻会昌县城。分析敌情后,李志民和团长龙昌汉商定,先开展政治攻势,再集中火力突击。恰在这时,先前协同兄弟部队攻城的师工兵连挖坑道爆破成功,将南门城墙炸开一个大缺口。城楼上的国民党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李志民抓住有利战机,组织战士喊话,让守军赶快投降,缴枪不杀!不到3小时就使守军大部放下武器,创造了政治攻势与突击攻坚相结合的成功战例。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在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中,李志民牢记毛泽东关于“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三项基本原则,带领部队打了两场出色的政治仗,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
东征战役中,时任红四师第十一团政治委员的李志民,奉命率部攻打临汾地区的浮山县城,筹布筹款,以供军需。浮山县的城墙又高又厚,易守难攻,而红军的攻击火力不足,攻城时间又紧,怎么办呢?李志民在师政治委员彭雪枫的指点下,决定改强攻为智取。红军积极强大的政治攻势使敌人惊慌不已,最后,红十一团不费一枪一弹,既向浮山城内的富豪商贾筹集了布匹和粮款,又扩充新兵六七百人,胜利完成了任务。
到西征战役时,李志民已升任红八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当时,红八十一师奉命围困陕北西部的安边县城。安边又是一个城墙坚固,守军充足、易守难攻的小城池。面对这块“硬骨头”,红军决定“围城打援”。战前,李志民提出了战斗口号,围城部队要“勇敢坚定,不让敌人突围”,打援部队要“沉着应战,坚决把敌人打回去”,“坚守阵地,一枪消灭一个敌人”。这些战斗口号对保障战斗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李志民担任部队的政治主官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与晋察冀军区几位战功卓著的名将搭档,与他们密切配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终成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将领之一。
1945年冬至1946年夏,李志民先后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和第三纵队政治委员,司令员是杨成武。1947年1月,李志民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司令员先是杨得志,后是陈正湘,参加了正太、青沧、察绥、平汉路、保北、清风店、平津等战役。1949年2月,李志民任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司令员又是杨成武。参加太原战役后,4月下旬,李志民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司令员又换成老搭档杨得志,在西北战场参加了扶眉、兰州和宁夏战役。李志民以卓著的政治工作成绩,对在晋察冀地区成长起来的我军著名王牌部队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六、六十七军,倾注了大量心血。
1947年1月至1949年2月,李志民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他在参与作战指挥的同时,经常深入连队调查研究,与干部战士促膝谈心,了解好人好事好经验,并运用报纸、刊物,通过文工团、宣传队等,大力宣扬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从而推动了部队革命竞赛和杀敌立功运动的开展。他对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的要求很严,要求政治机关做到“布置动员快,整理组织快,总结经验教训快,上下联系反映情况快,解决问题快”;要求政治干部下连队做到“口到、脚到、眼到、耳到、脑筋到,真正有助于连队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五快”、“五到”战斗作风的培养,使第二纵队政治机关和干部的政治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战斗性。
1950年10月,李志民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1955年3月,李志民任志愿军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第五次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
入朝前夕,李志民指示兵团政治部起草和颁发了《赴朝作战守则》,要求人人背熟记牢,付诸行动。还发布了以第十九兵团诸首长署名的《打好出国第一仗的战斗动员令》,使“打好出国第一仗”的口号成为整个兵团的行动准则。
在朝鲜战场上,李志民和杨得志率领所属3个军和配属十九兵团的第四十七军在阻击作战和坑道作战中,连创佳绩,威名远扬,粉碎了“联合国军”的一系列进攻。
李志民在志愿军中连续工作达7年之久,是在朝鲜前线战斗、工作时间最长的志愿军高级将领,先后3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两次荣获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75年10月,他访问朝鲜时,再次荣获一级国旗勋章。
从1972年开始,李志民担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达8年之久,先后与名将韩先楚、皮定均、杨成武搭档,而且还有王建安、陈再道两位上将副司令员辅助,成为在一个大军区担任政治主官时间最长的开国上将。
1987年11月16日,李志民于北京病逝。(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