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六安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大别山北麓、安徽西部,俗称皖西。六安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安徽革命运动最重要的中心区域;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六安地区马列主义传播早,党团组织建立早,党团骨干培养多,从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期,六安籍党员长期占全省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1920年初,六安出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国革命小组”; 1923年冬,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在1924年底以前加入中共的40多名安徽早期党员中,六安籍的就有30多人。1927年7月中旬成立的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是安徽最早的县委。到1928年底,全省党员1323人,其中六安、寿县、霍山、霍邱4县就有767人;1928年9月中共《安徽干部一览表》中有干部87人,其中51人是六安籍(均不含商南地区的党员干部)。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鄂豫皖边区的三大起义、创建的三支红军中,六安境内就发生了两大起义、创建了两支红军;这里是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是红军史上最辉煌的大捷苏家埠战役的发生地,是全国第二大苏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建设的模范地区;六安是安徽省及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和活动中心,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各类建设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是解放大军战略决战、解放全国的前进基地和巩固后方;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六安30年红旗不倒,30多万先烈捐躯。其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牺牲的在册烈士总数的44%。从六安走出的开国将军108位,占全省130位开国将军的83%,占全国1614位开国将帅的6.7%;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就有金寨和原六安两县。六安市所辖各县区均为革命老区,其中金寨、六安(包括金安、裕安)、霍山、霍邱4县为苏区县。
安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
1922年春,寿县青年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寿县出现“二三同志”的党小组。同年,茅延祯在北京、毕仲翰在上海分别加入中共;1923年11月,在上海大学的薛卓汉、徐梦秋、王逸常被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批准入党;不久,朱松年、徐德据、方曙霞、胡萍舟、陶淮等也在上海大学入党。
1923年冬,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人根据上海大学党组织的指示,回家乡寿县发展党员,成立了安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特支成员多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人、农民和学生工作,发展党员。1924年9月,小甸集特支成员薛卓汉、陈允常、方运炽等人到寿县瓦埠小学教书,同月成立中共瓦埠小学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下辖李山庙、小甸集、吴山庙等6个党小组,年底有党员20人,接近当时全省党员人数的一半。
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的起义:六霍起义
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划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为第一暴动区域,要求六安的党组织尽快发动武装暴动。1929年5月,霍山诸佛庵民团起义、六安武陟山农民暴动和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相继发生,拉开六霍起义的序幕。1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的以六安独山暴动、霍山西镇起义为标志的六霍起义全面爆发,到1930年4月,以六安、霍山为中心的皖西各地先后发生了数十次武装起义。
以农民武装起义为主体、民团兵变相配合的六霍起义,是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舒城相毗连的地区,初步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成为全省土地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以及党在安徽领导武装斗争的主要地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许继慎
许继慎(1901—1931),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人。五四时期学生运动领袖。1921年春开始参与安庆团组织的创建活动,192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安徽最早的党员、团员之一。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是中共黄埔军校直属支部5名支部成员之一,后历任连党代表、连长、团代理党代表、叶挺独立团营长、叶部团长,是“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成员,东征、北伐的英雄。
1930年春,许继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实现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后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十二师师长、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率部粉碎敌人的第一、二次“围剿”。1931年,他因坚决反对张国焘的一系列错误方针和做法而受到迫害,同年11月牺牲于河南省新县。1988年被确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红色遗址遗迹掠影
★苏家埠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永慧寺
永慧寺位于裕安区苏埠镇永红路东侧文化广场,坐落地原名为南外、三拐塘,始建于清代,旧址现存砖木结构3间房屋,青砖墙体,小灰瓦屋面,建筑面积86平方米,这里是当年红四方面军苏家埠战役前线指挥部所在地。
1932年3月20日,红四方面军总部进至独山镇,与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六安独立团、霍山独立团会合。3月21日晚,红军从青山以西的两河口架浮桥秘密过河。翌日拂晓,七十三师、霍山独立团包围青山,十一师向北急进,途中与苏家埠出援青山的两个团遭遇,击溃敌人后,进而围住了苏家埠。23日,红军又将韩摆渡围住。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及张国焘驻苏家埠以东3公里的朱大院墙,总指挥徐向前率精干人员组成前线指挥部,驻苏家埠东南1华里的永慧寺,就近指挥作战。
经过48天的“围点打援”激战,到5月8日,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人在皖西人民和地方武装大力支援和配合下,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生俘1.8万余人(其中有总指挥1人、旅长5人、团长12人),缴枪1.6万余支、炮44门、机枪250挺,击落敌机1架,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大胜利。这是红军以少胜多、围点打援的著名战例,也是红军史上牺牲较少、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1981年永慧寺被列入六安县文保单位,同年9月被列入省文保单位,1985年辟为“苏家埠战役陈列馆”,由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1995年省政府拨款维修。馆内建有战役模拟沙盘,展出朱德视察苏埠等图片,陈列着张劲夫、张震、滕海清、张才千等领导人的题词。2003年,这里被列为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入选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家店战斗胜利及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命令,千里跃进大别山,实施全国性战略反攻。为顺利实现在皖西的战略展开和建立革命根据地,刘邓命令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指挥其主力,于10月8日发起著名的张家店战役,至10月10日在张家店全歼国民党军八十八师师部及其所属六十二旅,共毙、伤敌副团长以下500余人,俘敌六十二旅副旅长汤家楫以下4300余人,另在毛坦厂、东河口、中店等地歼敌900余人。这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后,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首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大捷。
1992年10月,中共六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金安区张店镇街道修建了张家店战斗胜利及革命烈士纪念碑。
整座碑高19.47米,象征战斗发生的1947年;碑座为边长10米的正三角形,代表着六安、舒城、霍山三县及张店、中店、横塘岗三乡镇和鄂豫皖三省边区;碑身由三个变形的白色四棱柱组成,上部贯穿直径3米连为一体的3个圆环,圆环用红色马赛克镶贴,象征进行张家店战斗的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及其所属的七、八、九3个旅,并缅怀牺牲的300余名烈士。白色象征革命军队和舒城、六安、霍山三县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红色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人民政权。碑座三面分别镶嵌1米高、9米长的黑色花岗岩,镌刻着国务院原副总理陈锡联上将的题词:“张家店战斗胜利及革命烈士纪念碑”。
该碑地处张店镇街道中心,为张店镇标志性建筑。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皖西烈士陵园)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在国家民政部注册为皖西烈士陵园),位于六安市中心区域九墩塘畔,解放中路与人民西路交汇口,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占地总面积5.6万平方米。其中,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仿欧洲教堂西式风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分陈列展厅、接待厅、办公室、文档库房四部分。馆的正面有一下沉式广场;西面建有3000平方米悼念广场;广场西部矗立一座16米高的烈士纪念塔。陈列厅面积1400平方米,分上下二层展厅。
1952年,为纪念皖西老区牺牲的英烈,地方党和政府决定在风景秀丽的九墩塘内陆兴建皖西烈士纪念馆。这是解放后安徽省最早的烈士纪念场所。1956年兴建烈士纪念祠。1957年皖西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1980年,位于烈士祠西部原六安县工人俱乐部被改建为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面积约为900平方米;1989年又改名为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年,皖西烈士纪念馆更名为皖西烈士陵园,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民政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这里被民政部、安徽省委等数十个党政领导机关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国家红旅办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1月,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对外开放。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接待参观游客30多万人次。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金寨县老县城梅山。
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县有10万人为国捐躯,在册烈士10858人,是安徽省烈士最多的县,也是全国团级以上烈士最多的县份之一。为了纪念革命先烈,1960 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建了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分为红军广场、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红军墓园、洪学智纪念碑5个部分,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
红军广场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广场牌坊上的“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几个字,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建于1965年10月,塔高24米,塔身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亲笔题写的“燎原星火”4个镀金大字,塔基正面镶有汉白玉浮雕,背面黑色大理石上铭刻着纪念碑文。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与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现已共同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1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评定红军广场为4A级旅游景区。 (总撰稿 蒋二明)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