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杰出的军队政治工作领导者
周桓在47位荣获3枚一级勋章的上将中,年纪较轻,革命资历也浅,他入党、入伍都较晚,当红军之前的革命经历也不丰富,算是一个典型的“秀才”。 但是,周桓参加红军之后,以一名年轻的革命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加上刻苦、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身担重任。1930年5月,他从军政治部秘书做起,两个月后即升任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一年半以后担任军团教导队政治委员,不到3年就担任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近3年半的时间内即任师政治部主任。周桓的成长经历,一方面说明党和红军历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善于提拔和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另一方面也证明革命战争的大熔炉可以培养和造就革命人才,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只要经过革命的熏陶和洗礼,都能够成为英雄,都能够成为将才。
周桓作为一名年轻的“秀才”,参加红军不久,即经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从这个时期开始,周桓把关注点放在学习和研究党的政策上,以不断增强自己组织观念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在参加查田运动中,注意阶级路线的掌握,坚决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结合党的政策路线进行调查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加强对革命理论的学习,先后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法兰西内战》等著作,这为他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时,周桓已担任中央警卫师政治部主任。作为第一线战斗部队的政治部门负责人,周桓从理论的“象牙塔”走出来,结合实战的需要,积极开展政治工作,总结作战经验,宣传指战员杀敌立功的模范事迹,鼓舞部队斗志。
1934年2月18日,中央警卫师奉命改编为红军总部直辖的第二十三师,周桓仍任师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三师在西线战场上,不得不执行博古、李德等“左”倾冒险主义者的所谓“阵地战”、“堡垒战”错误打法,与国民党军第六路总指挥薛岳部打对垒,拼消耗,迭遭失利,伤亡不断增加。如龙冈阻击战坚持了三天,楼梯岭防守战也是拼了几天,部队都是伤亡很大,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反之,当部队坚持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并借鉴游击战的典型战例来打时,就取得了胜利。如富田保卫战中,第二十三师隐蔽埋伏在要冲之地,扼守咽喉关隘,给进攻之敌以突然袭击;再如诱敌深入的“火烧山阵地”之战,第二十三师与兄弟部队从左右两翼攻击,结果,两仗均消灭了敌人,补充了装备。好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周桓充分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他作为师政治部主任,主持政治机关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一方面在给部队作动员、讲政治课时,大讲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和游击战的典型战例;另一方面在战场上积极动员指战员参加杀敌立功活动和瓦解敌军的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效果。
1946年至1948年,周桓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到任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一直认真当好政治部主任谭政的助手,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大的工作。
一是1946年11月中旬,周桓奉命带着两名工作人员出使朝鲜,在平壤会见了金日成将军,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以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换取布匹的协议。很快,一辆满载棉布的专列从丹东入境运抵沈阳,缓解了我军后勤供应的燃眉之急。
二是1947年7月下旬,东总作出《关于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后,周桓负责主抓二线兵团的政治教育。先是在部队中重点开展诉苦教育,启发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及参战的积极性;接着,又贯彻土地改革精神,引导干部战士以实际行动保卫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与此同时,还普遍进行了查成分、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和党委等具体工作。到1948年,二线兵团共发展了两批,第一批在3月完成,第二批于8月完成,两批成立并完成训练的独立团总共164个,37万人,先后补充到主力部队。后来的实战证明,经教育训练的二线兵团部队,政治思想稳定,军事素质好,为主力部队增强了战斗力。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与周桓具体带领的政治部狠抓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
三是1947年仲夏,周桓根据总部领导的意图,带领政治部的一些干部深入到一线部队调查研究,先后发现并树立了两个诉苦教育的典型单位。第一个是海伦警备第二旅。该单位运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开展了坦白运动和诉苦运动。周桓到这个旅蹲点调查,通过摸底排队和启发教育,以事实说话,用数据说明问题,搞清了部队官兵的阶级成分,出身状况,清洗了坏分子,使部队出现了新的气象。接着,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转发了海伦警备第二旅关于“部队坦白运动和诉苦运动”的经验。此后,周桓又责成《自卫报》以该旅的经验为基础,发表了《从诉苦运动谈到部队政治教育的改革》的社论,详细阐述了诉苦运动的做法和经验。第二个典型单位是辽东军区第三纵队第七师第二十团。该团开展了诉苦活动,发动干部战士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教育自己,还提出了“谁养活谁”、“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等十多个问题,组织部队讨论。该团九连是诉苦典型单位,通过诉苦运动,战士们受到了教育,统一了思想,连队上下团结一致,英勇战斗,半数以上指战员立功,并涌现出好几名战斗英雄。周桓深入部队基层调查后发现,第三纵队的经验更成熟、丰富。于是,他回到总部向谭政和罗荣桓做了相关汇报,得到认可。随后,东总在1947年8月份召开的政治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了第三纵队的经验。周桓还在《东北日报》上详细介绍了第三纵队诉苦教育的经验。9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又将《辽东三纵队学习土地政策经验(诉苦)介绍之二》电报军委总政治部。毛泽东对这个报告亲自作了修改,写了批语,并转发各大区,更加明确了部队政治教育的方向。
四是1948年初春,周桓和谭政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部队建设现状进行了一次分析,认为干部队伍是可靠的,部队是好的,但仍然存在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少数干部贪图享受、斗志衰退,有些部队缺乏全局观念,搞本位主义,违犯政策纪律等等。由此看出,在过去诉苦运动的基础上,结合土改教育和整党,进一步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是非常必要的。经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领导同意,自1948年2月2日至3月7日,在哈尔滨召开了整个野战军师以上政治干部参加的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在部队中开展“五整一查”(即整思想、整作风、整纪律、整关系、整编制与查阶级)的整军整党运动。周桓在会上作了《关于争取解放战士及后方整顿的报告》。会后,东野总部发出关于春季整训工作的批示。从此,在东北各部队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式整军运动普遍深入地开展了起来,大大加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948年3月,周桓兼任军区暨野战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职,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仍然亲自抓了在军内外颇有影响的两项工作。
一项是清理整顿后方。随着部队的仗越打越大,解放的城镇越来越多,缴获的战利品越来越丰富,从纵队到师甚至有些团都设立了自己的后方基地,还出现了私设小金库、小仓库,缴获的枪械弹药、被装物资等不上交的现象。为了扭转这一不良风气,周桓带领工作组以通辽为突破口,展开深入调查,在掌握真实情况之后,召集这些留守处的负责人开会,决定除了纵队保留后方基地外,师、团的后方基地一律撤销。然后,周桓将师、团后方人员充实到战斗部队,仓库的器材等物资该上交的一律上交。与此同时,还整顿了其他地点的后方留守处,很快扭转了那种混乱局面。
另一项工作是筹备召开荣誉军人代表大会。部队打了许多胜仗以后,一些在后方医院治疗的伤病员也开始居功自傲,自称“老子天下第二”,不守纪律。特别是一部分解放战士,旧军队的坏习气不改,看戏看电影不买票,下馆子少给钱或不给钱,有的还打骂群众和医务人员,个别的甚至聚众闹事。诸如此类事件,在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为此,军区党委让周桓主抓这类问题。周桓先带工作组到部队和医院调查研究,再向罗荣桓和谭政汇报,决定召开伤病人员代表大会,定名为“荣誉军人代表大会”。会议既有以正面教育为主,会议代表既有先进人物,也有一些带头闹事的。当代表们从哈尔滨站一下火车直到招待所,一路都受到英雄般的热烈欢迎,会议工作人员既给他们披红戴花,又为他们端茶送水,医生护士还细心地为他们换药治疗。会议伙食全是细粮,每餐四菜一汤。看到这些,无论是好人物,还是坏典型,大家心里都感到热乎乎的。会议上首先肯定代表们的功劳,对闹事者不直接批评,而是请了一批残疾的老红军、老八路来现身说法。他们既讲了自己负伤后身残志坚继续革命的经历,又讲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与会代表尤其是那些闹事的代表深受教育,不少伤病员代表痛哭流涕地检查了自己的错误言行,悔恨自己忘了本,下决心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争取早日回前线杀敌。大会之后,这些代表都变成了宣传员,带头遵守纪律,组织伤病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此后,伤病员闹事等问题基本解决。
周纯全:最早进入中央委员会的上将之一
周纯全是最早进入中央委员会的两位开国上将之一,而且职务相当高。1935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被增补为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周纯全参加过黄麻起义,之后从事了两年半党的秘密工作和一年半边区苏维埃政府工作。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他任政治保卫局局长。1932年10月起,他到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工作,先后任第四军第十师政治委员、第四军政治委员、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方面军后方纵队政治委员、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一军政治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纯全作为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的政治主官和方面军政治机关的领导人之一,率部冲锋在前,打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大仗、硬仗。长征途中,周纯全的右眼被弹片打伤,后来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和休养,最终失明,被战友们戏称为“周瞎子”。
1932年10月10日,就任第十师政治委员不到10天的周纯全,与师长王宏坤一起率部作为红四方面军先锋,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挺进。12日夜,第十师从广水、卫家店车站之间,掩护方面军和鄂豫皖中央分局机关西进。19日拂晓,第十师前进到鄂北枣阳以南40公里的新集地区时,进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设下的包围圈。上午时分,国民党军第八十三师突然向红军发起攻击,情况万分危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随即组织部队展开坚决反击。第十师及总部少共国际团与第十一师协同作战,在宋家集、吴家集一线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师长王宏坤身负重伤,周纯全接替指挥,率第十师击退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终突出敌军包围圈。
1932年10月22日,第十师西进到枣阳西南10余公里的土桥地区。突然,国民党军几百人从侧后面一下冲到方面军总部的跟前,情况十分危急。周纯全闻讯后,果断地带领由第二十八团和第三十团干部组成的突击队冲杀过去,解除了总部机关的危险。之后,周纯全又指挥部队乘胜向国民党军反击,击溃其两个团,缴获长短枪1000余支,为方面军继续西进杀开了一条血路。
1932年12月初,周纯全率第十师随红四方面军经鄂北、豫西到达陕南,接着北出秦岭,进入关中平原,到达西安西南几十里的子午镇地区。一天早饭后,第十师驻地突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和陕军警备旅的袭击。红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战斗开始不久,代师长曹光南即壮烈牺牲,周纯全指挥全师英勇反击,同国民党军激战5个小时,打退其十多次进攻,终于使部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1933年2月,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以近6万人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川陕苏区。包括周纯全率领的第十师在内的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经过4个多月的机动作战,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使苏区得到巩固扩大,红军得到很大发展。
1933年7月上旬,周纯全升任以第十师为基础扩编而成的红四军政治委员,军长为王宏坤。8月至10月,周纯全和王宏坤指挥第四军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发动的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共歼国民党军近2万人。
1933年11月,红四方面军针对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向川陕苏区发起的“六路围攻”,采取“收紧阵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求大量消耗、疲惫国民党军,创造反“六路围攻”作战破敌的战法。红军分东西两线迎击,由徐向前挂帅,统辖红四军等部队共20余个团配置于主要防御的东线地区,抗击刘湘部队的主攻。周纯全和王宏坤率红4军负责东线左翼作战指挥任务,他们指挥部队经两天激战,在宣汉三河场等地给进攻的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后,撤至庙坝、碑牌河、北山场一线依山傍险构筑工事,做好迎击敌军的准备。1934年6月下旬,刘湘孤注一掷,发起规模更大的第四期总攻,将兵力增加到140多个团,重点要夺取东线的万源,以截断川陕通道,企图将红四方面军消灭于通江以北地区。周纯全、王宏坤指挥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战前,周纯全亲临第一线,鼓励指战员们咬牙坚持:“我们要誓死保卫万源,与阵地共存亡,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8月10日,徐向前命令红四、红九军主力及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共14个团作为东线反击第一梯队,担任突击任务。经数日激战,一举击破敌军,攻占了孔家山等大片地区,迫使国民党军东线溃败,西线也仓皇后撤。8月下旬,周纯全奉命率军转向西线参加反攻,经过连续追击,协同兄弟部队先后收复从巴中到仪陇的川北5县。9月下旬,刘湘对红四方面军历时10个月的“六路围攻”,遭到彻底失败。川陕苏区鼎盛时期的区域基本上得到恢复。
抗日战争时期,周纯全离开了第一线主力部队,主要在教育战线和后勤战线工作。1937年8月,周纯全从抗大二期毕业后,被分配到以培养抗日干部为宗旨的陕北公学任生活指导委员会干事。从昔日的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到如今的学校干事,这种心理落差对周纯全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相信组织相信党,并且能够忍辱负重地接受党组织考验。不久,上级又任命他为陕北公学政治部主任。
1938年12月13日,抗大第一分校成立,周纯全任副校长。1939年1月3日,第一分校从陕北延长出发开始东迁。周纯全配合校长何长工,率领这支3000余人的学员队伍,走过陕北荒原,渡过黄河,向晋东南目的地挺进。由于这批学员大多是刚投奔到根据地的青年学生,缺乏军事知识,行起军来队伍拉了几里长,而且行军途中经常遇到日本飞机的轰炸,还要通过被日伪军占领的村镇据点。所以,队伍只能白天宿营,夜间行军。1月25日,何长工和周纯全等率领着这支学员队伍,在涉过冰冷的汾河,翻越吕凉山和太岳山之后,终于安全到达晋东南屯留县故县镇一带。
毛泽东听到第一分校胜利到达晋东南的消息后,高兴地说:“这次行动算是一次小长征啊!看来中央把抗大搬到敌后,就地培养干部的方针是正确的。”
1939年11月,中央军委任命周纯全为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同时命令该校迁往山东抗日根据地办学。这又是一次在严寒冬季里的艰难挺进,且情况比上次更为复杂:路程长达1500余里,中间要经过晋、豫、冀、鲁四省,要翻越茫茫的太行山,要通过日伪军重点封锁的平汉、津浦铁路。另外,过冬的物资准备很困难。但是,周纯全毅然率领这支由1300余名非武装人员组成的队伍徒步行军,向沂蒙山区根据地进发。途中,他们顶着呼啸的寒风和鹅毛大雪,翻越太行山的虹梯关和晋豫冀三省交界的峻极关;在冀南平原地区,他们趁夜急行军通过平汉铁路线;在鲁西南地区,他们穿越日军手摇轧路车和装甲列车封锁的津浦铁路。
1940年1月5日,周纯全带领抗大第一分校经过长途行军,终于到达目的地山东省沂南县孙祖乡。周纯全还把分散在学员们身上携带的30万发子弹收集起来交给了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
如何把抗大分校办好,是周纯全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从适应形势出发,明确提出“在战斗中坚持教学”的要求,使战斗行动指挥与实施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抗大第一分校进入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头两年间,先后参加了垛庄战斗、河阳战斗、摩天岭战斗、猪尾巴沟战斗,尤其是1941年的大青山突围战最为惨烈,被称为“山东战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
从1943年3月到1947年9月,周纯全改做地方工作长达4年半时间,相继担任了行署副主任和省委副书记等职务。
1947年9月,周纯全重新回到部队,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下辖的东线后勤司令部司令员。
1948年8月,周纯全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主要任务是指挥5个分部在前方对作战部队实施后勤保障。辽沈战役结束后,周纯全升任第一部长,他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保障东北野战军80万大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3月,周纯全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一部长。四野大军南下以后,都是以兵团为单位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根据战争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周纯全等创新了将后勤分部配属兵团的后勤保障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50年底,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的周纯全到朝鲜前线了解后勤保障情况并慰问志愿军。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唯才是用,在周纯全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职务的情况下,立即让他负责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工作。按彭德怀的话说:“先抓工作,后下命令。”
1951年2月22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周纯全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5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的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
周纯全就是这样,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不论是搞政治工作还是后来负责后勤战线,无论职务是升是降甚至遭贬,他都任劳任怨,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53年回国后,周纯全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1955年任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责任编辑: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