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会说话

2013-12-29 00:00:00夏恩·L.拉森
飞碟探索 2013年10期

电影《星际大战》中的欧比王讲过一句可能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台词,形容原力是“由所有生物创造的能量场,它环绕在我们周围,渗透进我们体内,而且凝聚了整个星系。”这句话很快就在流行文化中流传开来,因为大家发现欧比王说的一定是万用胶带!毕竟万用胶带也有光亮面和黑暗面,还可以把东西捆在一起……

但是身为宇宙的一分子,头脑机灵的你可能会对欧比王的这番话感到好奇,进而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让星系凝聚在一起?”事实证明,宇宙结构中确实有一股无所不在的力量,而这股力量的存在,也代表了宇宙的结构本身,我们称之为“重力”。

许多人都听过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力的概念,这四种基本力分别是:重力、电磁力、弱核力以及色力(我们在实验中侦测到的从原子核中“渗漏”出来的微弱色力,就是强核力)。那为什么原力指的是重力,而不是其他的力?

一种力若要填满宇宙,必须是长程力──毕竟宇宙可是个很大的空间。弱核力和色力是短程力,这两种力可以在极小的距离下产生非常强烈的作用。电磁力虽然是长程力,但它作用于存在带电粒子的情况下。原则上,宇宙是呈现电中性的———相反的电荷会互相吸引,很快就会达到中和,相互抵消,也就不会剩下自由电荷。重力同样是长程力,但它的“电荷”只有一种,我们称之为“质量”。质量不会是负的,所以没有什么能阻挡或是抵消重力,而且重力能作用于非常广阔的距离。

如果说有什么力产生的作用能够扩及整个宇宙,那就非重力莫属了,虽然重力微弱得不得了。哦哦哦,我看到你的脸上现在写满了怀疑!我前一秒才说重力可以凝聚整个星系,下一秒又说它微弱得不得了,到底是想怎样?

我要说的是,重力和自然界中其他的力相比很弱。关于这一点,你在自家厨房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实验证明。请把一颗苹果拿起来看看,是什么维系着苹果的结构?让苹果结构得以维系的,大部分是存在于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而这种力属于自然界中的电磁力。现在,请你试试看徒手将苹果分成两半。不太容易,对吧?

现在请站起来,然后往上跳,你能跳多高?就算跳不了多高也没关系,请想想:你是可以暂时克服重力的。这只需要一点点化学能量就能做到了,即使是你中午啃的那些生菜(或是那颗苹果),也足够让你克服整个地球的引力!所以,重力是很微弱的,而你强壮得很。

这些一本正经的论证,都是在阐述大自然的基本性质。虽然是很有趣的问题,不过你可能抓破头也还是想不明白,了解这种知识到底有什么用?第一个广为人知的重力定律,就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提出的牛顿重力学说。这个学说几乎是立刻就被科学家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但基本上,世人照常度日,浑然不觉这是多么惊人的成就。直到270年后,牛顿重力学说才终于实际应用在人类建造或使用的事物上: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需要深入研究轨道动力学才能实现,而轨道动力学就是从牛顿重力学说中衍生而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15年写出了现代物理学描述重力的理论,也就是广义相对论,情况亦十分类似。当时,广义相对论马上就被应用于天体物理学,但直到20世纪晚期,才真正开始对广义相对论的实际应用。就让我来讲几个故事,告诉你重力或者广义相对论是如何改变我们世界的。

首先是“GRACE”。现在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多半是关于地球气候变迁的争议和讨论,但大多数科学家仍然进行着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埋首工作、收集数据,然后找出数据所代表的涵义。对于气候研究来说,地球的水文循环别具意义。水和地球上同等质量的其他物质相较,在热力学上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因为水可以极为有效地冷却或加热。水的移动,不论是在地表、海洋、云层、河川,还是在大气层中,都对全球气候有巨大的影响。但是水圈的范围毕竟太大了,如果要监测地球的水位,还有全球湖泊、河川和海洋中的水流,我们不可能通过到处装设传感器来完成。所以,我们要如何了解地球上的水,还有水的移动与变化呢?答案就是:靠重力。

卫星大地测量可以精准地测量地球的重力场。当卫星在地球上空飞行时,卫星下方的质量变化会使得重力的强度改变,进而使得卫星轨道改变。我们观察轨道就可以了解重力以及制造出重力的质量是如何改变的。在200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启动了一个名为“重力回溯与气候实验”的任务,内容是让两个相距大约220千米飞行的卫星通过微波信号监测彼此的轨道。“重力回溯与气候实验”在5年多中持续监测地球的重力场,并且观察重力场如何随着地球上的水和冰层的移动而变化。比如,亚马孙盆地的重力会随着雨季的来临和结束而增减。其他类似的观察结果也说明地球上的冰层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北极圈和南极圈。

第二个故事是GPS。重力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应用方式,或许就是GPS了。在GPS转而运用于飞机和车辆的导航之后,接着又出现内建GPS的智能型手机,从此掀起一股定位服务的热潮。通过定位服务,你可以找寻朋友、当地的餐厅和书店,也能在陌生城市里找到演唱会的会场。

基本上,GPS是通过三角测量运作的。卫星会送出定时信号,由你的智能型手机或是GPS导航装置接收。卫星每次发送的信号都会与其他卫星的信号同步,也就是说,如果你和两颗卫星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固定,你会接收到两边发出的相同定时信号。就像使用耳机一样,左右两边的声音是同步的,所以你的双耳会同时听到歌曲中正确对应的部分。如果你比较靠近某颗卫星,那么你从这颗卫星接收到定时信号的时间会比其他较远的卫星更早(就像是在运动场上看田径比赛,赛跑选手会比你先听到起跑枪响,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接近发令枪)。导航装置会将你的当地时间跟从卫星接收到的时间做比较,借此判断你和各个卫星之间的距离。由于已经掌握各个卫星的位置,导航装置就可以计算出你的位置了。

卫星定时信号必须经过修正,其运用的就是广义相对论。为什么呢?因为在地球的重力场中,卫星所在的位置比你高得多,而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钟在卫星上行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多不一样呢?广义相对论对时钟时间的修正,1天内大约是38微秒──也就是百万分之38秒!你可能会想“这差别很小嘛”。没错,差别确实是很小,但是GPS的运作,是根据光在一定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在38微秒内,光行进的距离是11.4千米!当你想找一家寿司店,或是要找你家小孩接下来要比赛的足球场,11千米可是一段漫漫长路!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重力波的。这是最后一个故事了,但我要讲的不是重力的实际运用,而是人类利用重力揭开宇宙奥秘的梦想。1918年,爱因斯坦在探索广义相对论的意义时,发现了一种重力辐射的存在。这种带有能量的重力是从星体或星系发出的,朝着遥远的宇宙边际辐射出去。爱因斯坦计算了这种辐射的强度,很快就认定要进行实验测量即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会是极度困难的。

不过快转回画面到现在,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已经完全超出爱因斯坦的想象了———我们有精确度极高的高功率激光、可准确定位地球上任何物体的GPS定位系统、每秒能进行几亿个运算作业的高效能计算机,此外还有遍布全球的网络,即使跨海传递信息,也像你对着走廊上的同事大喊一样容易。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众多的科学家,他们不但经过良好训练,更精通揭开自然奥秘的方法,这就是地球栽培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综合以上各种利器,我们就有能力将爱因斯坦渴盼的梦想变为现实,测量那股来自宇宙遥远彼端、笼罩地球的微弱重力回波。

对于重力辐射的探讨历时将近1世纪,集大成的是一台壮观宏伟的机器,被称为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新一代的天文学者,也就是所谓的重力波天文学家,会以激光照射这台机器长达4000米的双臂,希望借此探测到中子星和黑洞趋向塌缩的螺旋之舞,还有年轻的脉冲星不断自旋直到终于化为宇宙星尘期间发出的低吟。如果够幸运的话,或许还能探测到恒星死亡时产生的激烈的超新星爆炸,在这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原子,包括组成我们的大部分原子在内。

重力波天文学让我们能以全新的角度,重新探究我们的起源和地球在宇宙中的定位,再一次尽情发挥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那无穷无尽、永不餍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人类的想象力带来了这样的创举,但是,这真的能有什么实际的成果吗?成果或许并非显而易见,因为进行这项实验的最初动机,并不是为了要有什么实用成果。然而,从曼哈顿计划、“阿波罗”宇宙飞船到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这些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晶,终究会为人类带来福祉。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的科技,已经让许多研究有所拓展,比如光学和激光技术、环境监测以及计算机网络联机能力。但是要在你家客厅看到这项科技带来的改变,恐怕还要等上7年、70年,甚至是270年。

重力的科学发展向来如此,要花多少时间,就看我们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如何突破旧思维,发挥创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