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看中药处方吗?

2013-12-29 00:00:00李艳鸣
食品与健康 2013年12期

中药处方由一味或多味中药组合而成。虽然不像西药处方那样夹杂着拉丁文或英文缩写,也没有什么生僻的汉字,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想要看懂还真得下一番工夫。

A.药名前标加工方法

在药方中,医师一般会在开出的中药前冠以“生、煅、炙、炒”等字样,表示的是这种药材要经过怎样的加工程序后才能入药。

生,代表这种药材可以直接使用。

煅,是将药物直接置于炉火之上或放在适当的容器中进行煅烧,以增加药物的收敛作用,减少副作用或改变药物的性质。以瓦楞子为例,它是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又叫蛤壳。将其用水洗净捞出,干燥后碾碎就是“生用”,多用来治疗顽痰久咳;将其洗净后放到容器内,用无烟的炉火煅至酥脆,放凉碾碎便是“煅用”,多用来止血止痛。

炙,指药物加液体辅料(酒、醋、蜂蜜)拌炒,有降低毒性、提高疗效、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等作用。

炒,指某种药经过清炒或加固体佐料炒到一定程度。炒法是最常见的加工方法之一,有诸多讲究。例如火候不同,可以将药材炒黄、炒焦、炒炭;加入的辅料不同,又可分为麸炒(加麦麸)、米炒(糯米)、土炒(灶心土)等。

B.药名后标煎服方法

有时,一些处方中的中药名后面或右上方还会标出煎服的方法,常见的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六种。

先煎,即先把这种药材放到容器里煎30分钟左右,再把其他药材加进去一起煎。有的药需先煎,是因为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来,例如磁石、牡蛎等药材;有的是需要多煎一会,去掉毒性,如附子、川乌;还有的是治疗上的特殊需要,比如大黄有泻下的作用,人吃了很快想大便,要想减弱这种作用就应当把大黄先煎。

后下,即把部分药材延后加工,缩短煎煮时间,为的是让其有效成分不易散发、丢失。比如在使用薄荷、 白豆蔻时,可以等其他药物煎好了,再投进容器中沸水煎几分钟即可。

包煎,即把一些花粉、细小种子即细粉类药物先装入纱袋中,再和其他药一同煎煮。例如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要用纱布包裹着煎,避免刺激咽喉;车前子和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煎煮时容易粘锅,也要包煎。

另煎,就是“开小灶”,将那些贵重药材需要单独煎煮出汁液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等比较贵重的药材需要另煎,以免其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此外,根据临床治疗需要,有些不那么昂贵的药材也可以享受另煎的待遇。

烊化,多用于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将之单独融化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均匀使用,以免它们黏附在其他药渣上或锅底,造成浪费或煳锅。

冲服,就是把芒硝、蜂蜜之类的入水即化或汁液性的药物直接用开水冲泡后喝下去。麝香、牛黄等芳香或贵重药物,也多采用冲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