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效果佳,服药时间很重要

2013-12-29 00:00:00柳霖
食品与健康 2013年12期

药物有没有效果,和吃药时间关系也很大。这不,李小姐病了,医生给她开了一些口服药,并嘱咐一定要在饭前吃。尽管她每天都在饭前吃药,却发现不见效。原来,李小姐平时爱吃零食,尤其在中午和下午下班前都会吃点巧克力、水果什么的。“饭前服用”实际上指的是空腹吃药,吃零食后胃里有了食物,就相当于“饭后”吃药,因此影响了药力发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0.43%的人不知道服药的正确时间。看来,吃药的时间还真有讲究呢,下面就来看看您吃药的正确时间吧。

1.“每天3次”要间隔8个小时

很多药品说明书上和处方中都标明“每天3次”吃药,多数人把它理解为三顿饭后的1小时左右吃药,这么做会使药效发挥不均衡。每天3次吃药是指24小时内服用3次,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应该分别在早、中、晚三个时段服用,而且每个时段要间隔8个小时,如果第一次吃药是早上7点,那么后两次的吃药时间分别在下午3点和晚上11点。如果严格做到8小时吃一次有困难,也应服药间隔尽可能均衡。

因为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人体这个超级“生物化工厂”仍在运转,药物分解酶还在工作,所以不能只以白天的时间分三段吃药,更不能以三顿饭为界。由于血糖或胃酸的高低与进食有关,除了降糖药和抗胃酸药跟着三餐走,一般都是隔8小时吃药一次。多数人的用餐时间集中在早上6点到下午6点之间,如果服药的时间跟着用餐时间走,就会使药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在白天完成,于是,白天血中药物的浓度会比较高,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加;而夜间由于长时间没有药物进入体内,血药浓度过低,会影响疗效。如果血中抗生素的浓度忽高忽低,不但影响疗效,还会诱发细菌耐药;抗癫痫药和治疗震颤麻痹的药浓度过高时,毒性增加,而浓度过低时,病情得不到控制,可能引起震颤麻痹;如果降压药的浓度不稳定,血压可能出现波动。

2.“餐中服”,吃饭的同时吃药

有一部分药品的说明书里写明要在“餐中”或“随餐”服用。这多是为了充分发挥药效,或者减轻对胃的刺激。餐中服或随餐服,指的是在吃饭的同时服用药物。除了个别药物外,与食物同服的时间不需要特别指定,也就是说,刚开始吃饭时和吃饭中间服用都是可以的。

餐中服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药效,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也有部分是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为随食物同服或饭后即时服用,能大大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如抗高血压药物卡维地洛必须在餐中服用,以减缓药物的吸收,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降血糖药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只有与淀粉类食物同时服用才能发挥降糖效果,所以特别指定需要在吃第一口主食的时候服用。格列美脲可选择在早餐前或早餐中服用,服药后必须进食,不然有引起低血糖的风险。二甲双胍容易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餐中服用可以减轻。

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如果和高脂肪食物同服,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效,同时也能减轻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伊曲康唑在餐后立即服用,吸收程度最好。如果患者需要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以适量喝些可乐,防止其影响伊曲康唑的吸收。某些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缓释片,在餐中服用是为了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3.“睡前服”临睡前半小时吃药

有些药物需要在睡前用,如安眠药(艾司唑仑、地西泮),在睡前服可帮助入睡困难者适时入睡。为什么要睡前用?该怎么用?很多人却不太清楚。睡前用药通常是指睡前的15到30分钟内服用,具体药物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应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睡前服药有以下目的。

1)避免光敏反应:治疗痤疮的维甲酸软膏等药物有光敏性,用药后晒太阳可能出现皮疹,在睡前使用能避免光敏反应。

2)防止嗜睡影响工作: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赛庚啶等有较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白天服用易出现嗜睡、困乏和注意力不集中,睡前服则较安全,并有助于睡眠。同时,苯海拉明在睡前服用,还可避免光过敏反应。

3)利于发挥药效:肝脏合成胆固醇高峰期多在夜间,睡前服氟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调脂药,有助提高药效。哮喘多在凌晨发作,把每日最后一次平喘药放在睡前服,效果更好。

4)保证起效时间:液体石蜡、大黄等服后约12小时可排便,睡前服用可在次日早晨起效。

需要注意的是,睡前服药后,要稍微活动一下,不宜立即躺下,以免药物长时间滞留在食道,引起食管溃疡。哌唑嗪、特拉唑嗪等药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因此,首次应在睡时、卧位服用。服安眠药后也不宜再做运动,最好直接上床休息。

4.“空腹”吃药避开食物2小时

医生开处方时,可能告诉您某些药需要“空腹服用”,这是为了帮助药物吸收和发挥作用。腹中没有食物,处于空的状态即为空腹,饭前1~2小时和饭后2~3小时都属于空腹。空腹服药能避免食物影响药效,利于药物被吸收和发挥作用,以下药物空腹服更好。

1)泻药:硫酸镁用于导泻,空腹服用能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更利于起效。中医强调“药灌满肠”,胃及十二指肠内没有食物时,用于泻下的中药可以避免与食物混合,迅速进入肠中,更好地发挥药效。

2)补益类中药:如冬季的各类滋补膏方,十全大补膏、四物汤、四君子汤、生脉饮等,宜在早饭前30~60分钟和临睡前30分钟左右各服一次,这样能够让它们更好地发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的作用。

3)某些抗生素:头孢氨苄、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容易受食物影响,吸收速率减慢,应空腹服用。

5.“顿服”中医西医各不同

中医的顿服,是指一次性较快地将药物服完,主要目的是将药力集中,使药物更迅速地发挥作用。常见顿服的中药有:驱虫药,如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应在空腹时顿服;通便药,如新清宁、麻仁润肠丸、通便灵等“温顿服之”,才能使药力集中,以泻热润燥、软坚通便;滋补药,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大多适合晚上睡前顿服,以减轻胃肠负担,易于吸收。西医的顿服则就是指将一天的药一次服下,原因有三个。

1)药物代谢周期较长或被制成缓释、控释剂型,每天一次顿服即可维持疗效在24小时以上,如亚莫利、达美康缓释片等。

2)为了顺应人体正常生理规律,如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大多适合清晨服用。

3)为了将药力集中发挥作用,如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抗结核药利福平,它们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血清高峰浓度,上午一次空腹顿服可以使结核菌暴露于高血药浓度中,保证疗效,称“冲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