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马英九赴高雄主持“新北舰”与“巡护8号”成军典礼,并亲自登上新型战舰视察海上演习。引起媒体的关注是因为这两艘新型战舰是由“中科院”负责研发的。台“中科院”是冷战时期两岸对峙的产物,也是亚太地区为数不多能独立研发战机导弹等重型军事装备的机构。
以“防卫自主,科技建军与自制”为宗旨的台“中科院”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是台湾军方常规武器研发的唯一官方机构。它之所以不仅神秘而且低调,主要是台军高度依赖该单位维持基本的武器自制实力。创院时下设核能研究发展、火箭研究发展、电子研究发展及化学材料科学资源开发研究发展四所。首任院长为阎振兴,现任院长金寿丰。
亚太首屈一指的战机航空研发机构
“IDF经国号”战机是台“中科院”为台军研发的骄傲成果。环顾全球,拥有现代航空工业相关的“战机设计——风洞测试——机体制造——航空电子——雷达——整机测试”的完整体系和实力的国家或者地区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瑞典等。
早期的“中科院”,面对台湾当时落后的防务装备现状,针对性地采取“打什么,有什么”的建军方针。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台军总参谋长的郝柏村发现台空军现役美制战机老化严重,对台空军的防空战力产生极大影响。于是他大刀阔斧地调整相关机构,大力吸收岛内各方科技人才实行战机自制。郝柏村不仅兼任台“中科院”院长,还把曾负责台空军“介寿号”、“中介号”和AT-3教练机的“空军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与“中科院”合并。
台“中科院”的招牌自制战机是“IDF经国号”,这个是台湾空军面子武器。首架原型战机于1988年12月10日出厂,1992年正式加入台空军现役(生产总数132架)。“经国号”战机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台“中科院”已经成为能独立设计研制高性能战机的军事科研重镇。由于多数“经国号”战机已服役将近20年,已达性能提升年限。台防卫部门委托“中科院”和汉翔公司(原空军航空工业发展中心)进行“翔展计划”,将现役大多数“经国号”战机进行性能提升,首批将于2013年底交机。
面对新型战机被军方认可,台“中科院”信心大增,先后不断参与完成“天弓”系列防空导弹、“雄飞”系列反舰导弹、电子战模块移动装备等等。此时的“中科院”已经不再是岛内默默无闻的小机构,而在亚太军火市场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经过重新整合过的台“中科院”人才济济士气高昂,已经具备对高技术武器从独立设计、整体研发和大规模制造的军火工业的三大阶段能力。
据悉,陈水扁执政时期,曾让“中科院”负责对台海军常规潜艇的武备升级。台军目前的潜艇部队——256潜艇部队的主力是1988年前后引进的两艘荷兰造“旗鱼级”(台湾改称“剑龙”级)潜艇,即“海龙”、“海虎”号。“剑龙”级潜艇的作战系统在当时相当先进,也是全世界第一种把声纳、发射与导航推进系统整合为一体的潜艇。但是台军方人士指出,该型潜艇服役十几年后,已显出老旧之态。台海军在购入新潜艇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只得大力展开对“剑龙”级潜艇的升级工作。据负责提升计划的“中科院”人士透露,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让现役的“剑龙”潜艇与未来可能购入的8艘新潜艇拥有相同级别的攻击能力,而潜射“鱼叉”导弹则成为其提升计划的重中之重。2004年7月29日,陈水扁还亲自去该院在码头的秘密工厂登艇视察潜艇升级的情况。
作为台湾军事科研重镇,台“中科院”聚集了岛内大量科技精英,有科研人员6300人,技术人员8500人,其中军事研究人员占三分之一,基本上都是从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交通大学的重点研究所里招收的。有关资料显示,台“中科院”还参与美军部分武器的研发,其中台湾的核武器研制就是由“中科院”牵头的。
政治因素影响研发武器方针走向
台“中科院”是台湾最高的军事科研机构,该院位于距离台北市西南40多公里的桃园县龙潭乡,占地300公顷,包括6大研究所和4个中心,分别是航空研究所、导弹火箭研究所、资讯通信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材料光电研究所和电子系统研究所;以及系统发展中心、系统维护中心、系统制造中心和资讯管理中心。由于台湾政治首脑的替换和决策有误,“中科院”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发展历程。
“中科院”曾经历过发展低潮期。原为直属台防卫部门的一级单位,现为隶属于防卫部门之“军备局”的二级单位,但院长和军备局长均为中将。由于上下级关系的变更,“中科院”不再直接向台防卫部门负责,重要军火研发项目是先上报“军备局”再转呈报防卫部门拍板。“军备局”首脑和幕僚虽然有军方背景,但并非是科研行家。“中科院”关联的其他单位如航空生产中心、采购中心、航电研发、材料研发等等都被改为“军备局”负责控管。其中研发能量巨大的“航空工业发展中心”(现为汉翔公司)从“中科院”剥离,被移交给台“经济部”,一度被外界斥为台湾政府在“自废武功”。
虽然“中科院”仍将继续存在,但它将只保留少数原有职能。这是该院1969年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变化。这一变化已经对台湾的军事工业产生重大影响。拆分后的“中科院”以3种不同的方式运作,包括重组后的“中科院”、众多非营利的研究基金会以及数家公司。“中科院”大多数原有工作人员及资源将归属研究基金会,而众多的分拆公司将彼此独立运行。重组后成立的研究基金会将由“中科院”现有的主要研究与开发机构组成,而这些部门一直是“中科院”的支柱,在飞机、导弹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非营利研究基金会后,这些部门将不再受“中科院”的控制。
应该说,改组后的“中科院”的武器研发实力受到重创。由于经费的大幅度缩水,士气低沉,人才外流严重。据韩国媒体报道,曾负责台空军现役战机“经国号”的核心设计团队被韩国公司高薪挖走,被委以重任开发韩国先进的“金鹰”T-50教练机。据《澳门日报》透露,台湾安全单位掌握的信息表明﹐这批战机研发人员为规避当局调查﹐透过人力中介公司的名目转介至韩国。据悉,韩国研发T-50战机的进度落后于台湾的“经国号”战机﹐为了加强进度﹐韩方秘密在台吸收“中科院”的工程师加入T-50研发阵营﹐包括曾参与“经国号”战机概念设计﹑结构设计﹑电控﹑飞控﹑制造﹑后勤补给等相关部门人员约20人﹐以两年一约的方式﹐参与韩国航天工业公司研发战机的任务。据悉,T-50在2002年8月进行试飞期间﹐韩方为了保证试飞与量产﹐还将台军离职的试飞工程人员挖角到韩国。
台湾前防卫部门负责人唐飞曾透露,台“中科院”一直在秘密研发核武器。该院已完成核弹的电脑模拟试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一直在秘密研制核武器,直至1978年“中科院”核研究所副所长张宪义上校出逃美国后,才被逼暂停。据透露,台湾目前仍保留有一座专门用于研究用途的重水反应堆,台湾储存的核原料已可以制造10个以上的核弹。台湾每年为此拨付给“中科院”的研究经费超过30亿新台币。
高度重视“不对称武器”研发
台湾官方的防卫检讨白皮书可以看成是台军武器研发的行动指导纲要。台湾军方3月21日发表的“2013年四年期防卫总检讨”,比起上一次2009年的台湾防务总检讨,其中有关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立场差异最大。这份最新版本的台湾防务总检讨,和四年前的另一个差异在于,淡化大陆的军事威胁。
外界认为,尽管台军有意淡化当前台海现状,但是给“中科院”的武器研发项目中,显示台军计划采取的“不对称武器”战略思路。台军智库认为,面对大陆上千枚“东风”导弹,为了维护台海武力的平衡,应该有选择地发展“不对称武器”。综合起来分析,“中科院”正在密谋发展“侦察卫星”、“无人机”、“反舰导弹”三大作战效能极高的主战武器。
据悉,“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台太空计划室曾于1998年以机密计划拨出5000万元新台币经费,委托“中科院”利用“天弓”2型导弹改造4枚基本型探空火箭,以发射100千克级微卫星上太空为最终目标。有人认为,计划里虽然对军事用途只字未提,但实质意义除提升台湾太空科技研发能量外,隐然有为台湾未来太空军事布局的态势,而且在执行策略处处闻得到“火药味”。
事实上,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进行无人机的自行研制。“中科院”曾主持研制了5种无人机。据消息人士透露,台军目前正以以色列“哈比”无人机为蓝本,研制自杀式无人攻击机,它可以携带两枚高能量的炸弹或两枚空对地导弹,最远活动半径达500公里。预计这些自杀式无人攻击机将配备给台陆军3个营使用,直接针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各个雷达站。
台“中科院”自主研发的“雄风”3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今年已经开始装备。据军方高层透露,台“海军”的大部分现役战舰包括向美国购买的两艘“派里”级战舰都会装上该导弹。据参与研发的关键人士指出,要突破航空母舰战斗群,把航母打瘫,目前唯一只有超音速反舰导弹具备足够的穿透与攻击力,搭配其他弹种进行饱和攻击摧毁敌方防护网。“雄飞”3型超音速反舰飞弹的射程为400公里,飞行速度至少3倍音速,台战舰一出基隆港,导弹就可以攻击钓鱼台半径200公里内的目标,专打大陆现役的大型战舰和航母。
应该说,“和平统一”是台海两岸的最佳选择,解放军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出手。军事竞争本质也是武器研发实力的竞争。从当前来看,解放军的战略视角比台军看得更远,在一些非传统武器技术上,解放军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解放军有意透露的电磁炮技术,已开始进行风动实验的太空战斗机,用激光武器打瞎侦察卫星等等。台军鼓吹的“不对称武器”未来胜算其实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