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趋向求古

2013-12-29 00:00:00程蒙
看世界 2013年10期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本以为是一段京剧唱腔,突然音乐风格一变,后面紧跟着“哟哟,check out~”的嘻哈乐调调。音箱的旁边,一副迈克尔·杰克逊太空步打扮的阿南正和着节拍跳起了快节奏的机械舞。这幅景象每天都会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在广州东站地铁口上演着。“这是什么音乐风格?混搭?”被问起这个问题,街头艺人阿南也说不上来。在他看来,这段流行音乐以京剧唱腔这样的中国风开场,颇有些复古的调调,感觉很炫。

中国风的流行

关键词:中国风。这个词语在当下的中国早已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让“中国风”这个意象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年轻的小众圈子鼓噪到了全民耳膜之中。“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从韵律的角度来说,方文山的这句读起来略显拗口的歌词唱起来却颇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感。素胚、青花、牡丹、檀香、宣纸,歌词中满含着古典的意象,让本身拗口的歌词一下子多了几分古典范。毫无疑问,算上之前的《东风破》《千里之外》,周杰伦向世人介绍了一个很独特的存在:中国风。

事实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一直存在着大量类似于中国风这样的古风类作品与同好者。他们或是效法魏晋风骨,引觞曲水;或是煮酒品茶,共话西窗,从诗词歌赋到服饰手绘,从穿越小说到古典婚礼,处处都满溢着对那个久远时代的向往和追忆,也暗含着自我品相的拔擢和现世。所有的这一切中,音乐,无疑是最具有辨识度和传播力的,而碰巧的是,周杰伦成了他们其中的一位“布道者”。

中国风,抑或称“古风”。这个词的内涵太广泛了,以至于很多时候当你问起一位古风同好者对它的定义,却得到的是含糊其辞的答案。有人说,古风是原创的带有古典元素的音乐风格;有人则说,它是对西洋音乐格式的回避,对宫商角徵羽的坚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杰伦和方文山的一些杂糅了古典元素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笼统算入到中国风,或是古风这个圈子之中。而在这个圈子中,做这个牌子的并不只有周董这一家店。分贝古风、水榭听香、千歌未央、徵羽宫,这些听起来可能还有些陌生的名字其实正是网络上广大古风音乐的真正幕后人。而这其中,墨明棋妙无疑是相对成功的一个团队。

作为资深古风爱好者的停云,算是墨明棋妙的一位故人。在她看来,这个发轫于2007年的古风音乐爱好者的团队有一种灵气和野性的美。当初创始人Ediq的一首《盛唐夜唱》让不少古风迷如痴如醉,“龙膏酒我醉一醉,把葡萄美酒夜光杯;颁赐群臣品其味,金鼎烹羊记得添肉桂。”字里行间中俨然让人看到唐玄宗大宴群臣时的踌躇满志。停云说,这是一种审美情趣的美。唐皇大宴群臣,他看到的是那个国富民殷、四方来贺的盛世景象,而在时隔一千多年后,《盛唐夜唱》用自我的假想来还原那个时代的盛况,正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在停云看来,审美是人生的最高趣味,审美必然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美。而这恰恰是古风圈子所传递的一种视觉信号,即在这个坚硬的现实之下,依然可以在对古老历史的追寻中寻找到曾经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美。虽然停云并没有明说,但很显然,墨明棋妙一开始的确让她看到了这种美。

古风是一种反照

在网络小说流行的时代,经常会有一些红起来的小说招募专门的配音团队来做广播剧(其实有点有声小说的味道),广播剧中往往会有主题曲,这样就催生了一批古风音乐的网络作曲家和填词人。停云当时正是顺着这个藤摸到了网名叫绯村柯北的这个“瓜”。现在回想起来,停云还是会感叹:“咦,还有人做这样的歌?”

接下来的事情变得顺理成章了,停云很快就发现了不少词作、歌手,最终遇到了墨明棋妙。在停云眼里,这个被粉丝亲昵地称为“墨村”的音乐团队一开始给人印象之深的地方在于做得早,而且在词曲唱三方面的综合能力最强,“毫无疑问,它是这个圈子的领头者。”停云不吝赞词。

停云说,墨村的发展模式很简单,一群爱好古风音乐和古典元素的玩家凑在一起,一开始本着兴趣和娱乐的目的,慢慢地就做大了。而做大的原因就在于古风的流行。在停云看来,古风流行是当下的一种趋势,从抽象的音乐曲调到实在的装修风格;而免费的网络音乐的兴起,为古风音乐的传播打造了一个非常通达的平台。而就墨村自身来说,起家早,产量高,以团队之力和辨识度较高的品牌,稳定高产地发布不同风格的古风音乐作品,在受众稳定且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想不红都难。

这里就有个问题:古风为什么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如痴如醉?身为“局中人”,停云自己也有一番见解:“古风流行起来,与文化本身其实关系并不大,它只是在听觉效果上吸引了现代中国人,而且这种所谓的‘唯美’,是更贴近现代中国人心理的,毕竟是自家的东西,而不是舶来品。”

然而,停云并不认为这种风尚的流行就可以断定是古典文化的反哺和回潮。以古典插画为例,很多插画的画面唯美、飘渺,透着股仙气,但毫无烟火之气,不够生动活泼,主观想象的成分太大,缺乏对历史最基本的描摹和尊重。而这种轻便简单的流行文化因为和古典格调搭上了边,所以很容易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个中玩家也就自然而然插上“有深度”、“有文化”、“才子”、“佳人”这样的“高贵冷艳”的标签。

进一步来说,现代人迷恋古风,有一种原因源自于文化上的不自信。停云打了个比方:“就好比你穿着礼服去参加晚宴,一举一动是按照别人的规矩来的,总有种东施效颦的感觉,这就是大半个世纪来一直在西方社会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心态,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这种调调挺好端范儿的,毕竟是自家祖宗的东西,折腾起来就没有那个做西奴的感觉。只是真的让他们穿着汉服穿越了,上半个月的茅厕就得哭着喊着要回来了。现代人毕竟是现代人,你的身体和心都是现代的,再怎么追求古典,你也不可能让自己适应那些过去的时光。”

不过停云也觉得这种心态虽然很普遍,但不宜对古风圈子一棒子打死。因为很多做古风音乐做出成绩的团队,都是从兴趣入手,最终深入浅出,获得了文化上真正的快感。这一种状态是需要被支持和鼓励的。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画舫湖上游,饮一杯来还一杯。”无数的古风迷,无论是叶公好龙,还是爱之深切,都或多或少在心中畅想过那个汉唐时代的美梦。古风的发轫与流行,起于一种简单的兴趣,张扬于非同一般的个性,沉醉在对古老文化的向往,最终幻化成一种情结。从诗的意义上来说,一个时代都比上一个时代要好,但文化的生态总会呈现出求古的趋势,这恐怕是在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