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复古范

2013-12-29 00:00:00本刊编辑部
看世界 2013年10期

传统文化是怎么与大众渐行渐远的?没有人知道。

早在1925年,鲁迅就给青年人建议:少读或干脆不读中国书。他认为中国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容易让年轻人静下来,失去了进取、竞争、向上的这样一种精神。

那天,一位编辑在报题会上说到这么个故事,有一家杂志社,每一期都只做一样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不登广告,发行量也不大。这本杂志,是《汉声》。另一个故事则是,该刊的总策划黄永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中国的传统结艺文化进行程式化的整理,建立系统的理论,诞生了著名的“中国结”。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我们发现,时代快速发展,在追求GDP的大路上,人们走得太快,而丢失了传统的文化追求。

在大众集体对传统美学产生兴趣之前,无论旗袍马褂、唐装汉服,还是二胡笛子、琵琶古筝,甚至京剧昆曲,都是让人觉得有些陈腐气。而现在,当高速运转的社会绑架着现代人不断向前赶路的时候,安静的传统文化反而散发出不一样的久违神韵。

这一期话题文稿里,我们在讲故事:一个江西腹地的农民,宅在家里写出让北上广文青不知肉味的东方电子乐;一位四川公务员,离职去北京从事和“古风”音乐有关的创作;一个自由画者,在南京的街头和乞讨的老爷子相谈甚欢;一个朝九晚五的白领,在周末带着两岁的孩子去听国学班的讲座……

这一期,我们讲工业文明里,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