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故事背景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93年7月1日,即前苏联解体一年半以后。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俄罗斯(也包括其他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正经历着前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剧痛”折磨。这种“剧痛”表现在其社会的全部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莫不如此,俄罗斯军队更是深受其害。
前苏联解体不仅意味着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消失,也意味着其解体后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军队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原来统一的前苏联红军分裂成独联体内各个独立国家的军队,原来并肩作战的战友变成了相互提防的“敌人”;原来统一的边境也变得支离破碎,随之而来的是边境管控能力的严重下降。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支守卫边境哨所的俄罗斯边防军(边防军戴蓝色军帽,这是区别于陆军的主要标志,而且边防军归属内务部管理而非归属国防部),他们守卫的边境不时受到来自阿富汗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塔吉克斯坦穆斯林非法武装的渗透和攻击。在前苏联时期,苏军的边境防卫线与塔吉克斯坦是一体的,现在塔吉克斯坦成了独立的国家,加上塔吉克斯坦对边境管控能力的下降,非法武装也就直接威胁到了俄罗斯的边境。而俄罗斯一支数十人的边防军小队面对莽莽群山,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此时的俄罗斯军队已是一支内部严重“失血”的军队。当时,俄军不要说参加一场大规模的实战行动,就连吃饭、训练和正常的战备活动都成了问题。对于从国外军事基地撤回的驻军,国家连最基本的营房都不能提供,有些部队甚至被迫住在集装箱内。军费的严重短缺甚至影响到了军队的伙食供应,很多部队面临着“断顿”的危险,甚至出现了数起士兵被饿死的惨剧。有些饥饿的士兵只得走上街头向老百姓讨饭。这种情况直到19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才逐步得到解决。《安静的前哨》中就有几个镜头可以反映上述情况:一架直升机飞过哨所时空投了半片猪肉下来,让官兵们高兴地呼喊“有肉吃了”;一名边防军中将乘直升机视察,哨所指挥官塞尔基大尉报告说粮食已经不够了,而中将除了随直升机带来的可以支撑几天的粮食外也毫无办法;塞尔基大尉为了给大家改善生活,带人出去打了一只野猪回来,令哨所官兵高兴得不得了。可以说,片中的俄军是在被国家“半抛弃”的状态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1993年,前苏联解体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前苏联的影子在当时的俄罗斯仍然随处可见,这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体现。如营区中仍然飘扬着前苏联的镰刀锤子加红五星的国旗;列宁像仍然在哨所中矗立;红色地图上仍然写着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写“CCCP”;边防军帽徽上仍然有前苏联时代红五星加镰刀锤子的图案。但是,所有官兵的臂章上已经不是前苏联的国旗标志,而是换成了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标志。片中,那位对前苏联国旗有着深厚感情的军官以及那名佩戴着卫国战争纪念章的穆斯林老人,无不显示着苏联时代带给俄罗斯人的巨大自豪感。然而,无论是前苏联时代还是俄罗斯时代,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敌人——高加索地区的分裂势力。
俄军边防军哨所面临的困境
众所周知,前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即使是其解体后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最,边境线也最长,因此俄罗斯对于漫长边境线的守卫是非常重视的。各国的边防部队通常属于陆军管理(有些则属于武装警察性质),而俄罗斯却有一支独立的归属内务部的边防军,其编制之大、装备之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即使是有这样一支强大的边防军,俄罗斯的边境管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其主要原因就是边境线过于漫长,相对有限的兵力分布在边境线上显得力不从心。《安静的前哨》中的俄军哨所只有十几个人,虽然战斗打响前有一支特种兵小分队前来支援,但总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加强排。
除了相对漫长的边境线而显得捉襟见肘的兵力外,更复杂的是哨所所处的外部环境。片中哨所所在的地区属于聚居区,附近的村民都是穆斯林,包括本文提到的那名佩戴着卫国战争纪念章的老人。而俄军面临的主要敌人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非法武装,相同的宗教信仰使得非法武装与哨所附近的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片中,非法武装的一名头目以平民身份跑到村内一名俄军士兵4657cbe68195313c4c4c21bba604a2ff的姐姐——梅特的家中进行威胁,并且侦察哨所的部署情况;而塞尔基大尉率人到村内时,将受到威胁的梅特解救下来却不能采取进一步行动。正是由于这一环境的限制,非法武装往往能够在哨所周围自由活动而不必担心受到大的威胁。虽然片中表现了哨所中的俄军与穆斯林村民的良好关系,但穆斯林居民中肯定存在仇视俄军或者同情非法武装的人,而这些人正是非法武装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基础,也是俄军所处环境中最危险的一个方面。
从片中的画面来看,俄军的边防建设严重不足。俄军的营房都是用木板建造的简易房,而不是永久性营房——这样的木质房屋在作战时不能提供起码的防护力,并且被击中后极易引起燃烧,根本不能作为作战依托之用。而边防管控的特点是长期战备和应付突发事件,边防部队很有可能遭到对方的突然袭击。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往往不可能及时占领预设阵地,有时需要依托营房进行对抗,而营房的坚固与否就成为一个关键。片中的俄军营房过于简陋,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甚至俄军存储武器弹药和粮食的仓库,也以木质简易房充任,这就很容易遭到对方的炮击而被击毁。片中,非法武装的迫击炮很快将哨所内的建筑物夷为平地,就证明了这一点。所幸的是,俄军特种兵小分队提前抓获俘虏,得知了对方的攻击计划,使部队提前进入预设阵地,才没有受到突然袭击而损失惨重。
片中俄军的预设阵地看起来也是仓促中修筑起来的,其堑壕深度不够,而且表面覆有大量石块——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被炮弹击中后很可能造成石块乱飞伤己,等于增加了对方炮弹的弹片数量,应该以沙袋或沙土覆盖工事表面,这样就能够避免上述弊端。另外,俄军预设阵地内掩蔽部的数量太少,看起来只有一个,空间也太小,只能供报话机员一人在其中隐蔽,这使得绝大部分官兵只能在堑壕内躲避对方炮击,加上堑壕深度不够,结果不少官兵被炸伤亡。
影片中,哨所的俄军与非法武装的兵力悬殊实在是太大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作战方针的问题,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非法武装作战。俄军方面的优势是,可以得到后方的增援和火力支援,这是非法武装所不能比拟的。但俄军的哨所距离自己的后方基地和增援部队距离很远,俄军面临的问题是能否坚持到后方增援到达的时候——这就是整个战斗胜利与否的关键一环。片中的俄军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并没有采取坚守阵地防御方式,而是采取了运动防御的方式——即不在一个固定的阵地上与占绝对优势的敌军硬拼,而是在每一道防线上给敌方一定的杀伤后就退守下一道防线,也就是军中所说的“以空间换时间”。应该说,这一作战方针是非常适合当时的战场态势的。至于后方的增援,最快速的方式是以空中战斗机和直升机进行火力支援,然后以直升机运载地面部队前往哨所增援。片中正是这样表现的——总是在最后的危急关头,有增援部队赶到。
俄军对非法武装诱杀陷阱
的处置
前文提到,俄军哨所以有限的兵力管控漫长的边境线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俄军必须采取一些技术性措施来封闭可能被非法武装利用的通道。片中的俄军就在一些通道上布设了绊发信号雷,但是这些信号雷却被非法武装利用设置了针对俄军的陷阱。
片中,俄军正在哨所内正常活动时,突然发现之前设置的信号雷被触发了——这表明有人通过了控制的通道,因此俄军紧急集合前往信号雷处。到达这一位置后,俄军发现现场已经空无一人。这时,经验丰富的塞尔基大尉并没有让队伍直接上前搜索,而是命令部队隐蔽在一个土坡后面,只派两名士兵(看起来像是工兵)前出搜索。两名士兵很快发现了非法武装设置在乱石堆中靠近信号雷的一个用迫击炮弹改装的简易爆炸装置,随后返回向指挥员报告。塞尔基随即命令一名士兵前去销毁爆炸装置,这名士兵将一块炸药小心地安放在迫击炮弹上面,点燃了导火索后快速返回。炸药的爆炸将简易爆炸装置销毁了。
在这次行动中,俄军指挥员表现出了很好的指挥能力。首先,俄军发现信号雷被触发后能够快速反应,部队很快就赶到了事发地点;其次,塞尔基大尉非常谨慎,没有让部队冒冒失失地冲上去搜索,而是派有爆炸物处理经验的士兵先去探查,如果当时部队贸然进入,很有可能触发简易爆炸装置而遭到严重伤之。事实证明,正是俄军的正确处置使得非法武装的诱杀陷阱最终没有得逞。
双方的伏击战术
《安静的前哨》中的交战双方都运用了伏击战术,而且都是针对对方指挥人员的,然而两次伏击战术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非法武装方面
非法武装一方实施的伏击战是针对俄军哨所指挥官塞尔基大尉的。当时,塞尔基一人外出返回,正是伏击他的好时机。非法武装将伏击地点选在了靠近俄军哨所的一条道路旁边,由两人对塞尔基进行伏击。正当塞尔基在路上毫无防备地行走并靠近非法武装伏击地点时,非法武装人员将枪的保险打开准备射击。但是,正是打开保险的声音提醒了塞尔基,他迅速跑到一个土堆后面隐藏起来,并且持枪观察道路对面。非法武装的偷袭未能奏效,只得开枪企图将已有准备的塞尔基射杀。但是,塞尔基已经有了掩蔽物,随即双方开始了对射。这时,哨所内的俄军听到枪声冲了出来。非法武装见已无法达到目的,只得仓皇退出了战斗,塞尔基也并没有让俄军进行追击,而是率人退入哨所。至此,此次伏击战斗结束。
从这次战斗来看,非法武装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伏击需要保持非常隐蔽的状态。非法武装打开保险的声音过大,结果被塞尔基发现,这就使伏击的隐蔽性完全丧失。第二,伏击地点的选择不当。非法武装选择靠近俄军哨所的地方进行伏击,这就导致哨所内的俄军可以迅速赶到,即使这次伏击成功,非法武器要想全身而退也是非常困难的。否则,如果选择了合适的地点,非法武装的两人对塞尔基进行夹击,那么战斗的结局就可能被改写了。
这次战斗中,塞尔基有两处正确处置才得以挫败了非法武装的企图。首先是快速准确的反应,他听到有打开枪械保险的声音,就迅速寻找隐蔽物而不是停在原地四处张望,否则他也就很可能丧命于非法武装的枪下了。可以说,塞尔基的警惕性救了他的性命。其次,发现进行伏击的非法武装撤退后,塞尔基并没有率队进行追击,这是因为敌情不明,贸然追击有可能中圈套。应该说,塞尔基的这两次处置是非常正确的。
俄军方面
俄军方面实施的伏击战斗是由增援的特种兵小分队实施的。小分队在一个山谷内设下埋伏,以伏击非法武装的一个头目所在的车队。在车队到达之前,特种兵们在山谷中的道路上埋设了地雷。待车队打头的车触雷被炸毁后,在山顶的俄军狙击手首先开枪将在最后一辆皮卡上站着的武装分子击毙,随即又将皮卡司机击毙。这样整个车队就被堵在山谷之中,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只能在原地挨打。这时,一名俄军特种兵从山坡上滑下来,一边滑行一边开枪,将非法武装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高处。当非法武装分子企图组织对高处的特种兵进行抵抗时,俄军事先埋伏在路边的兵力发起了袭击。当这些特种兵猛然从路边的草丛中冲出来并向对方进行抵近射击时,非法武装分子根本就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在AK74猛烈的火力下,大部分非法武装包括其头目都被击毙在车内,少数离开车辆的人员也被击毙在路旁。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整个伏击战斗就结束了。就这一伏击战斗来说,非法武装方面包括后来企图抵抗的非法武装头目的妻子在内都被击毙,而特种兵方面几乎毫发无损,只有率领小分队的帕布罗斯基被一发枪弹划伤了脸。
这次战斗反映出俄军特种兵出色的战斗素质。事先埋设的地雷将领头的越野车炸毁后,就堵住了对方的去路,接着在山顶的狙击手将垫后的皮卡司机击毙,又堵死了对方的退路。整个非法武装车队成了一条“死蛇”而任人宰割。俄军参战力量分为两部分:一组位于山谷顶端,其他人员则在路旁隐蔽并加以严密伪装。一般来说,在对方将要通过的道路旁边部署兵力,被发现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然而,一旦投入战斗就会给敌人以有效打击,这样的设伏方式还是值得冒险的。
双方的攻防战术
在《安静的前哨》中,非法武装方面处于进攻地位,而俄军则处于防御地位。双方因此分别展现了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
从非法武装一方来说,其主要战术意图是以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将俄军哨所内的兵力全歼,从片中的表现看,非法武装的战术运用是以其迫击炮为核心的。非法武装首先利用夜暗渡过一条小河,在河岸上设置了一个迫击炮阵地;接着,他们又在哨所旁的穆斯林村庄内设置了另一处迫击炮阵地。这样,非法武装的迫击炮可形成交叉火力射击。非法武装实际上是想用迫击炮给哨所内的俄军以重大杀伤后,再以绝对优势的步兵加以攻击以结束战斗。当战斗打响后,非法武装发现仅靠两处迫击炮阵地并不能将俄军完全压制住,因此又占领哨所后面的一处山坡布设迫击炮,这样就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轰击以减少射击死角,增大对俄军的杀伤。应该说,非法武装的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一旦他们达到目的,那么俄军就将面临更为猛烈的迫击炮火轰击,很可能还没有与敌军步兵接触就丧失大部分战斗力。不过,非法武装步兵的战术乏善可陈,基本上就是依靠兵力优势的逐波冲击,很容易被对方各个击破。
非法武装的进攻战术是围绕着迫击炮实施的,相应的俄军的防御战术也不能忽视这些迫击炮。先来看看俄军的防御部署情况。俄军在塞尔基大尉的指挥下,将兵力分为三部分:一个三人小组负责哨所侧翼小高地的防守,主要保障侧翼安全;一个两人小组监视通向哨所的已经布设地雷的小路;主力则占领哨所前面的预设阵地,而主力又分为两部分,哨所兵力负责正面防守,特种兵小分队则作为机动打击力量使用。这样的兵力部署既有警戒阵地,也有侧防阵地,对主阵地加以策应;既有正面防御兵力,又有机动打击兵力。应该说,这个部署是比较出色的。
负责监视通往哨所小路的两人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整个防御部署的警戒力量使用,但是他们却将阵地位置选错了。他们所在的位置并不能直接看到小路上的情况,只能通过地雷爆炸的声音才能知道小路上有人触响了地雷。然而,被地雷炸死的并不是非法武装,而是非法武装从附近村子里抓来的一些妇女人质,直到一个男孩被迫抱着一个装有炸弹的录音机走过来,他们才明白过来。当他们试图营救男孩时,炸弹爆炸了,两个人都被炸成重伤,后被非法武装俘获并浇上汽油烧死了。从这一情况来看,最大的失误是阵地位置选择不当,如果当时选择可以有效观察小路的阵地,并且以火力控制障碍物,那么在火力掩护下至少有一些妇女是可以逃脱的。
主阵地方面,当非法武装的迫击炮进行炮击时,俄军就发现了其企图,即利用炮火最大限度削弱俄军战斗力后再发动进攻。因此,这时采取措施消灭非法武装的迫击炮就成了能否稳定防御态势并保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特种兵小分队首先出发,前去消灭非法武装在村庄内的迫击炮。而当塞尔基大尉发现非法武装正在哨所后面的山坡上设置第三处迫击炮阵地时,他立即冒着对方的炮火冲向哨所内已被击伤动弹不得的BTR-80装甲车。当他进入装甲车内后,发现装甲车的武器系统还能使用,立即调转枪塔对准山坡上的非法武装迫击炮阵地。随即,装甲车上的14.5mm大口径机枪喷吐出长长的火舌,顿时整个非法武装的迫击炮阵地被枪弹激起的尘土笼罩起来,这个迫击炮阵地被消灭了。此时,绕到小村庄村口的特种兵干净利落地将两名放哨的非法武装分子悄悄干掉,然后一鼓作气冲入村内。非法武装的迫击炮手根本没有想到会遭到近距离突袭,在对方突击步枪的猛烈火力下很快全数就歼。俄特种兵们并没有离开,而是利用这些迫击炮开始了反击。他们调转炮口瞄准了位于河岸上的非法武装迫击炮阵地,一阵猛轰之后将之消灭。至此,三处非法武装的迫击炮阵地全部被端掉,失去了炮火掩护的非法武装只能以步兵反复发起冲击。而压力骤减的俄军则开始进行反击,一小队特种兵向非法武装的先头小队猛烈冲击,这股非法武装在突击步枪和枪挂榴弹发射器的火力下死伤惨重。这一阶段战斗中,俄军正确把握了整个战场的重心,即想尽一切办法将非法武装的迫击炮消灭。
尽管如此,非法武装的兵力优势还是太大了,俄军最终仍被迫退往下一处阵地。此时,俄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在帕布罗斯基的带领下掩护平民撤退,而另一部分人在塞尔基的带领下阻击非法武装。塞尔基带队占领了一个山坡反斜面的一处土坎作为阵地。这个阵地面向山坡顶端,最大的优点是非法武装从山坡正面冲过来后刚一露头俄军就可以发现,既而实施猛烈射击。果然,非法武装在山坡上遭受了严重伤亡,但缓过神来的非法武装还是冲过山顶,迫使俄军再次后退。俄军在阵地上进行了顽强抵抗,直到全体阵亡为止。这时,帕布罗斯基赶了回来,俄军的米-24武装直升机也赶到了。非法武装在武装直升机的凶悍火力之下纷纷溃退,最终没有打开通往俄罗斯内地的道路。俄军这一段战斗充分利用了运动防御的特点,在每一道阵地上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抗,以尽量拖住非法武装,为增援部队赶到争取时间。
虽然,最后俄军付出了几乎全体阵亡的代价,但是如果没有以上这些战术的正确运用,他们根本不可能将战斗拖延到增援部队的到达。从这个角度来说,再加上双方悬殊的兵力对比,应该说俄军的战术运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