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号,北京时间晚上10点50分,虽然当时毫不知情,但事后回想,卜元依然记住了这个时间。
这是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的第一天。当天,双方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 ,发布了《中俄联合声明》。在克里姆林宫大礼堂,双方领导人还共同出席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的开幕仪式。
有专家指出,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在开幕式前,有一个小插曲,将宾主尽欢的氛围推向高潮——习近平与普京互赠国礼。习近平的礼物是一幅沈绣作品,《普京总统先生肖像》。当覆盖其上的红布被揭开时,跨越4个时区,北京时间走过了晚上10点50分。
绣像中,普京身着黑色西服,雪白衬衣配红色格子领带,肩宽背直,显得英气勃勃。头微偏,嘴微张,栩栩如生,似乎正有惊人政见脱口而出。
卜元,作为南通沈寿艺术馆馆长,正是这幅国礼的绣制者之一。
对于他,22号只是一个难熬的夜晚,由于外交保密规定,在行程结束前不能传递消息,卜元能做的只是等待。直到24号中午,外交部随行官员打来电话,才知道国礼早已交换,绷紧的弦终于得到休息,“普京总统看到刺绣特别开心,连说了三次太美了,太精致了!”
甚至,普京还把自己的领带放到刺绣上的领带旁边比划,仿佛在说,“你看!我带了条一样的领带!”
前一刻,连日的紧张让卜元差点崩溃,下一刻,他的心里涌起巨大的喜悦。
那条让普京“撞衫”的红领带,正是卜元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的结果。
“我们首先收集了信息。”卜元得意地说,通过观察普京历次公开露面的着装风格,他们发现,在正式场合,普京首选的领带总是红色,这为他们的选择一锤定音。
没想到,最后真的一猜中的。
“你看,开幕式上,普京戴的不就是这条领带吗?”
为了让领带鲜艳夺目,不输真品,卜元和他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下足了功夫。领带的红,其实是由22种不同深浅的红组成。每一种红色都要用不同的丝线去染,然后拼接到一起。在染制中,染一个小时是什么红色,一小时二十分钟红色加深,四十分钟时染出的红色又有不同……每过十到二十分钟,所成颜色皆有变化,一点马虎不得。只有这样,最后的成品,才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2012年12月中旬,卜元所在的沈寿艺术馆接到了外交部礼宾司的电话,希望他们能绣制一幅普京总统像,配合来年3月份习近平出访俄罗斯,作为国礼,送给再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当时就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讲政治,一个是讲纪律。”卜元回忆道,讲政治就是要顾大局,为了中俄友谊,圆满完成任务;讲纪律则是保密,首要就是不能让媒体知道。
为了不负国家所托,卜元立刻组织艺术馆的沈绣工艺大师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组成团队,共同打造国礼。外交部提供了一批普京肖像的原型图纸,首先,由卜元画出画稿,其他人则将一共七十余种颜色的丝线染制出来。待得画稿甫成,卜元将之带往外交部,交由礼宾司司长、部长助理层层审核。
在选择以普京的何种形象入画、入绣时,卜元发现了一个问题。看着普京的照片,他发现,再任的总统,眼角的鱼尾纹已经遮盖不去,曾经的俄罗斯硬汉早已有了沧桑老态。可这并不符合他心目中的普京形象,在他的印象中,这个有胆有识的硬汉,能柔道,会射击,驾驶飞机操作坦克无所不能,让人觉得年轻而有活力。而且,年轻的、意气风发的普京,带领俄罗斯走向未来,这显露的,才是一个国家的朝气。卜元想,他该把普京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作为礼物送给他。于是,他选择让时光倒退十年,将初任总统时的普京,作为绣像的原型。
就这样,绣像中的普京得以永葆青春,永远是那个无所不能的俄罗斯硬汉。
经过反复修改,三易其稿,这一想法得到外交部的认可,终于定稿。
2013年1月初,正式由画入绣。为保证工作不受干扰,卜元在南通易家桥新村租用了一个套房,带领团队进行封闭式操作。卜元统筹,李锦云和印俊平负责难度最大的人物面部五官,冯丽、花丽负责绣制普京的衣服,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外交部希望在2013年两会开始前将绣像送到北京,时间紧迫。卜元采取了“人歇针不歇”的方法。绣制极为伤眼、耗神,一人绣上两三小时就不得不停下休息,为了保证进度,卜元给她们排了休息的顺序,一人休息,其他人接着顶上,如运转不息的车轮,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每一个星期,卜元将绣制的进展报告外交部礼宾司。为了防止泄密,双方的沟通不能通过网络,也不能用传真传递照片,更不用提快递了。每一周,绣像的进展以机要邮件的形式从特殊渠道传入外交部,使其能第一时间掌握全局。
2月间,正逢一年一度的春节,工作还在继续。合家欢乐,亲朋聚会,人多口杂,这时,卜元总会提醒他的团队纪律的重要性,告诫大家保守秘密。一日绣像还未送给普京,一日就不能告诉任何人国礼的存在,家人也不例外。被问起来了,也得有纪律觉悟,只能说:我们接受了一项保密的任务。
在这样高强度且保密的氛围中,卜元和他的团队克服了创作中的困难,绣像逐步成型。普京绣像,最大的难点在于眼睛。眼珠虽只一点,但却必须凝而有神,黑而有光,如灵如动。李锦云的方法是,不仅绣出黑色的眼珠,还要将眼光中的亮点也给绣出来。就是这眼珠的黑色,也是由黑、褐、蓝、灰等色混合而成。只有这样,绣像上的普京才能有一双神采奕奕、英气逼人的眼睛,显示出他作为领袖坚毅果敢的个性。
3月12日,赶在两会结束前,绣像终于完成。两天后,卜元和南通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钮启贤带着国礼赶往北京。由于担心在路上遭到颠簸损坏,睡在火车下铺的卜元干脆把国礼抱在怀里,一夜坐到了北京。
回到南通后,他请李锦云们吃饭庆功,给大家打气,“我们的绣像,连自己都感动了,怎么不能感动普京呢?”
沈绣作为国礼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一百余年前。
沈绣的创始人沈寿,原名沈云芝,出生于江苏吴县,她结合西方绘画技巧,首创了“仿真绣”。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朝廷谕令进贡寿礼,清末状元张謇将沈云芝绣制的《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进献给慈禧。于众多寿礼中,慈禧独独喜欢上了沈云芝的绣作,亲笔赐给沈云芝一“寿”字,并下谕旨,命沈寿绣品为“宫廷绣”。 沈云芝因此改名沈寿。
沈寿最重要的作品,是国礼《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绣中的王后端坐宝座,典雅堂皇,这幅绣像由清廷赠送给意大利王室。
这是沈绣第一次成为国礼。
可下一次机会来临,时随境迁,却已经跨越百年。沈寿早已作古,卜元和他的团队多为沈绣的第三代传人。
2009年初,外交部礼宾司在全国甄选送给奥巴马的礼物,南通市得到消息后,积极邀请外交部有关人员前来考察。带队考察沈寿艺术馆的是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的夫人乐爱妹参赞,在其支持下,沈寿艺术馆首次获得了制作国礼的机会。
在卜元的组织下,他们绣制了《奥巴马合家欢像》,作为国礼,由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2012年,外交部点名让卜元召集原班人马绣制普京像,正是建立在这次合作的基础之上。
作为两次国礼制作的负责人,不经意间,卜元也会做些比较。
“这个作品(普京像),好像比奥巴马那个,感觉绣得轻松。”卜元承认,他们多多少少是受前苏联文化长大的。
在绣制普京像时,他会在工作间里放上前苏联的歌曲,《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大家伴着歌声工作。这些上个世纪一度脍炙人口的老歌,勾起了他们有关时代的记忆,那是一个苏联还是老大哥,无论光荣的革命、灿烂的未来,又或者英雄的史诗、浪漫的爱情,都吸引人引颈北望的时代。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中,手头的工作和记忆里的岁月有了联系,绣像中的普京即使一脸严肃,比起满脸堆笑的奥巴马,反而显得亲切,工作也变得轻松起来。
如果要说共同点,《奥巴马合家欢像》和《普京总统先生肖像》都是以蓝色为背景。2009年,当卜元选择背景色时,蓝色窜入了他的脑海。他想,蓝色是海洋的颜色,蕴涵着浪漫和生机,正是美国梦的写照。奥巴马一家融入蓝色之中,代表着他们徜徉在美国梦的海洋。而2012年,同为蓝色,当普京站立其中,则有了不同的意涵:普京背靠的蓝色,是俄罗斯国旗的颜色,蓝色指的不是海洋,而是占俄罗斯领土大半的亚寒带气候。
如今,《奥巴马合家欢像》和《普京总统先生像》都已成为过去,卜元说,新的外交任务已经下达,忙碌的工作又将开始。
沈绣的国礼之路,看来一片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