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

2013-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11期

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得放缓

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放缓,甚至是剧烈放缓。这不是心怀恶意的外人观点,而是中国政府的观点。问题是放缓的过程将是平稳的还是剧烈的。答案不仅关乎中国的未来,也关乎世界许多国家的命运。

日本的例子表明,实现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体向低投资、低增长的经济体的成功转型是非常困难的。我可以列举至少三点风险:

首先,如果预期增长率从10%以上下降到(比如说)6%,必要的生产资本投资率就会大幅下降:若增量资本产出率恒定,生产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将会从50%下降到30%。如果下降过程非常快,单是这种下降就会引发萧条。

第二,由于中国经济对房地产和其他投资的依赖,信贷出现大幅增长,而这些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在下降。部分出于这个原因,增长的下降可能意味着不良贷款的增加,尤其是那些押注过去的增速会持续的投资。金融体系可能变得极为脆弱,尤其是快速扩张的“影子银行”领域。

第三,鉴于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要想维持设想中的消费相对于投资的持续增长,需要相应地将收入从企业转移到家庭,包括国有企业。这是可能发生的:日益扩大的劳动力短缺以及利率的上涨趋势可能会顺利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即便如此,仍存在一个显著的风险——随之而来的利润下降可能会加速投资的崩溃。

毫无疑问,政府的计划是顺利地转型为更加平衡、增长放慢的经济。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中国政府掌握着所需的所有要素。但长期表现优越的经济体没能把握好不可避免的放缓,这样的例子不难列举。比如日本。中国可以避免这种命运,部分原因是它依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出现意外的可能性也很大。在我看来,任何意外也不可能一下子让中国的增长停止,但未来10年注定要比过去10年更加艰辛。

(【英】《金融时报》4月7日)

沙斯10年之后

10年前,就在北半球冷暖天气交替之时,中国爆发了沙斯疫情,并在全球蔓延开来;10年后的今天,又是冷暖天气交替时,中国惊传出现H7N9禽流感病例。

虽然仍有部分舆论质疑中国或有所隐瞒,所以拖到首个确诊病人逝世27天后才通报情况,但与10年前沙斯疫情的处理相比,这已是个巨大进步。这是人类首度感染H7N9,需要更多时间确认,并非不合理。当然,这27天中,是否有部分是因行政程序而遭拖延,又是否可以进一步缩短,只有交由当局事后检讨了。

10年前,中国政府丢失了好些人的信任;10年后的今天,希望他们能好好重建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4日)

在华外国企业的压力增大

苹果和大众汽车最近在中国陷入困境,凸显出全球化企业在华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些企业对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的依赖使它们暴露在北京不断变化的风向之中。

多年来,企业因为中国的潜力而投资中国。如今,摆在它们面前的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现实: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而在这里运营并不容易。

中国销售的乘用车中约有七成是外国品牌。中国去年占了大众汽车总销量的28%,通用汽车公司的30%。中国在百胜餐饮集团136亿美元总收入中占了一半以上,较2010年的36%大幅上升。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市场中政府施压造成的结果是,全球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的方式。可口可乐公司开始接触国有媒体和地方官员,向工厂经理们提供公关培训,而沃尔玛连锁公司则开始扩充社交媒体员工,以便及早发现网上酝酿之中的争议。

(【美】《华尔街日报》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