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地毯市场

2013-12-29 00:00:00骆仪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19期

在拉巴特地毯市场,穿着传统长袍的摩洛哥妇女把一张张颜色和花纹各不相同的地毯铺开在你面前,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开始了清
清真寺是麦地那的中心,非穆斯林游客不得入内
撒哈拉沙漠游牧民族柏柏尔人的地毯纹路独特,波浪纹象征起伏的沙丘
麦地那街道逼狭,常常需要避让驼满货物的马和驴子

“拉-巴-特”,看着Rabat的名字,我拼出这座城市的中文名,如此陌生,似乎从未在任何地方见过。一说起摩洛哥,人们通常条件反射般想到卡萨布兰卡、撒哈拉沙漠乃至旅游名城马拉喀什、菲斯,可身为摩洛哥首都和历史上4大皇朝之一的拉巴特知名度却低得多,也甚少进入旅行者的视野。

我是带着近乎逃难的心情来到拉巴特的。从马拉喀什到菲斯,我受够了黏人缠人腻人的小商贩,迫切想要找个能闲逛又不被打搅的地方。“拉巴特的卖家态度轻松,不会向你强行推销”,看到《孤独星球》上的这句话,我义无反顾地前往拉巴特。

拉巴特干净,街道宽敞,跟大部分摩洛哥城市一样分为新城(Ville Nouvelle)和老城(Medina,即麦地那),二者恍如两个世界——新城车水马龙,靓丽光鲜,而老城房屋低矮密集,集市熙熙攘攘,不似新城般宜居,却充满韵味。我穿过赭红色的古城门,一头扎进迷宫般的麦地那。这一天,正是拉巴特地毯市场的墟日,我隐隐带着验证的心理,想看看拉巴特的卖家到底是不是真的与别处不同。

早上七八点,售卖手工艺品的小店都已开门,见我经过,老板们顶多送来一个友善的微笑。相比起马拉喀什狄玛爱佛纳广场上那些舌灿莲花、能用多国语言流利拉客的小贩,拉巴特的商家实在太矜持了。如我所愿,我从“上帝”还原成一名不受关注的路人,在地毯市场甚至受了冷落——游客不能购买,只可旁观。

不用问路,光看那一张张在地面铺开的地毯,我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地毯市场。在摩洛哥脱离法国独立前,al-Qanasula小巷曾是外国领事馆所在地,如今这里成了拉巴特的地毯一条街,售卖手工编织地毯,与工厂流水线产品抗衡。每逢周二、四早上,周边村庄的妇女便带着自己编织的地毯来赶集,买家也蜂拥而至。

最大的地毯铺开来,足以占据整条小巷的路面,要三五个男人合力才能卷起。每张地毯的配色和花纹各不相同,其中以红色居多,据说是因为接近摩洛哥国旗的颜色。出售地毯的妇女都身着宽大长袍,戴着头巾,坐在小凳子上,被身边各色地毯簇拥着,默不作声。她们倒也不是不肯放下身段拉客,只是拘于习俗,不敢招摇。摩洛哥仍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结构,各行各业由男人包揽,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出售地毯是她们少有的在外抛头露面的机会。留意到我手中的相机,她们会把脸侧到一边,甚至以手挡脸。

地毯市场实行拍卖制,妇女们只需定个底价,男人们高声出价,价高者得,倒也省去了跟陌生男人讨价还价、近距离接触的麻烦。虽说是拍卖,价格也不会被抬到太离谱,懂行的人总归能买到比外面商铺便宜得多的地毯,街道两边的地毯店老板们也趁机补充货源。

传统的工艺已建立起现代规范,卖家必须先注册,经过一家隶属于传统工业部的机构审核,才能获得市场的入场券。在al-Qanasula小巷的办公室,一名妇女负责监督买卖过程,地毯所使用的羊毛品种和尺寸都要经过复查。复查后,地毯背面会被贴上一张规格标签,橙色标签代表最高质量,黄色标签代表中等,蓝色标签则说明地毯较薄,这自然成为买家出价时的重要参考。

19世纪以来,摩洛哥地毯成为北非地区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在20世纪早期,经勒·柯布西耶等建筑师在室内使用后更赢得国际声誉。它使用指甲花、靛蓝、藏红花等天然植物颜料染色,有鲜明地域特色:拉巴特地毯多用三角或钻石图案,高阿特拉斯地区的花纹对称,中阿特拉斯地区则偏好缜密不对称花色,能厚近四厘米。出自沙漠游牧民族柏柏尔人之手的地毯很好辨认,波浪线代表起伏的沙丘,还有骆驼、星星等地理元素,风格质朴,吸收了奥斯曼土耳其或西班牙摩尔风格的阿拉伯地毯则更华丽。如今,机器编织地毯只需10至30美元一米,仅为手工编织价格的1/4,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前者。

TIPS:

1.除了光顾老城的地毯店,你还可以在参加撒哈拉沙漠游途中,跟向导到村民家购买。

2.最好的传统手工地毯100%羊毛编织,用植物颜料染色。价格取决于尺寸、材料、结的数量以及花纹的复杂程度。一张双面不同纹路的地毯可能要价高达5000美金,你也可能以150美金拿下一张工艺较简单的小地毯。除中心图案外,别忽略地毯边缘,有着细密、结实边缘的地毯价格更高。

3.砍价的首要规则是耐心。在喝过店家的3杯薄荷甜茶后,就慢慢磨价钱吧。如果店家在闲聊中问你到摩洛哥多少天了,答一个较长的时间或许能降低他欺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