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盐

2013-12-29 00:00:00韩良忆
南都周刊 2013年19期

世间有些基本的事物,我们再熟悉不过,却也因为太熟悉了,常视而不见,甚至忘了它的存在。好比说,盐。

盐并不起眼,却是厨房中少不了的调料。

盐更是维系人类命脉的功臣,人体要是缺盐,生理状况会失衡,甚至引发休克。

盐对于人类文明进展亦有贡献:盐可以杀菌,并抑制腐化,在既无冰箱、罐头制造技术亦尚未发明的时代,倘若没有盐,人哪有办法在物产丰收时腌渍食品,储存起来,供四时食用?

有关人类文明与盐之间的关系,我还读过一个理论:吃盐是随着文明而产生的饮食习惯。因为在茹毛饮血的史前时代,原始人很可能并不特意找盐来吃,因他们喝的动物血液中就有盐分。等到人类开始生火炊食,进入农耕社会,一顿饭变得既有主食又有配菜,慢慢就需要在餐食中另外加盐了。

人类的饮食固然不能没有盐,可是到目前为止,盐在各国饮食中仍居于陪衬地位,简单地讲,盐并不能当菜吃,因为它虽能“提味”,本身却并不算美味可口,所以盐永远只能是配角,难登大雅之堂。

我原本也这么以为,直到我吃到“盐花”(Fleur de Sel)。

第一次吃盐花,是在法国朋友家里,适逢新鲜小土豆上市季节,那天的淀粉主食就是土豆,连皮蒸熟了,热腾腾上桌,什么调料都没加。朋友继而端上小瓷盅,打开一看,是白花花的粗盐。“这是用来蘸土豆的,”朋友说,“这不是普通的盐,是我老家不列塔尼来的盐花。”

盐花之名我听闻已久,知道它是顶级海盐,产量极少,朋友的故乡正是最有名的产地,听说就连在那儿,一公斤的售价也要人民币三百块左右,真不便宜。那会儿,我终于有机会吃到,倒要好好尝尝它凭什么这么贵。

朋友示范食法,有样学样,把土豆切对半,在剖面上轻轻洒了几粒盐花,一股似有若无、说不上来是什么的香气自盘中冉冉浮起(后来才晓得,那叫紫罗兰香,据说是不列塔尼盐之花的特色),我把土豆块叉进嘴里,哇,那盐的滋味难以形容,绝不像一般细盐就只有咸味,复杂多了,也丰富多了,甚至有点……“甘美”。听来很怪,但这却是当时浮现我心头的两个字。

回家以后,努力翻书查资料方得知,盐花是盐池内的海水经日晒与东风吹拂后,自动浮起的第一道半透明天然结晶,其中氯化钠的纯度并不高,反而含有较多其他矿物质,这使得盐花不致独沽“咸”味,而结合了甘、苦、辛、酸等味,形成多重而美妙的味觉享受。

那天在朋友家,我们还吃到了烤牛排佐清蒸意大利青瓜,通通是简单烹调,上桌后才洒盐花,说实话,每道菜都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厨艺,可是盐花之美却让家常朴实的菜色,化为人间美味。比起一般的盐,盐花是贵了点,但我觉得它贵得有理,贵得值得。

吃过那一顿“盐花大餐”后,我也爱上了盐花。从前我并不特别爱吃白煮蛋,老觉得味道太单调,如今每周日早午餐却最爱吃煮蛋佐盐花,不,应该说是盐花佐鸡蛋,因为盐在这道菜里是主角,蛋不过是烘托盐花美味的配角而己。

要注意的是,盐花一如大牌女伶,娇贵脆弱。它仅适合洒在已上桌的温热菜肴表面,却不宜在烹调阶段就加进锅中,高温只会让盐花失去香气和美味,从凤凰变回麻雀。

韩良忆

住在欧洲的台湾美食旅游作家,著有《在欧洲,逛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