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少女的失踪说起
2012年3月中旬的一个早上,在美国旧金山附近南湾的圣他克拉拉县,发生了一件离奇的少女失踪案。一个16岁名叫拉玛(Sierra Lamar)的漂亮女孩,在上学的路上失踪了。新闻媒体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相关的消息。
最令人感动的并不是媒体和社会大众对一个正值花季少女失踪事件的关注,而是由此而产生的众多的志愿者。不必什么人号召,也不需要什么组织动员,在短短的几天里,便有成百上千的志愿者自发地前往有关部门,要求参加寻找失踪少女的行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大批志愿者参加搜索行动,志愿者的队伍排起了长龙,有关人员不得不安排他们轮班。这些志愿者大都是附近熟悉情况的居民,他们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每天从清晨到日落,一找就是几个月,从路边到草丛,从陆地到水中,人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终能否找到有助于案件侦破的有效线索姑且不说,单是志愿者行为本身便足以令人感动了。
志愿者存在的社会基础
是什么理念和动机唤起那么多的人不辞辛苦、不求报酬去当志愿者(义工)呢?
首先是社会鼓励献身公益,政策上扶持志愿者,很多法规、福利都与此挂钩。
据说克林顿总统时期于1993年曾签署过一个名为“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的文件,规定青少年如果做满多少小时的义工,便可拿到美国政府的奖学金。一个人是否做过志愿者,做了多少,对社会的贡献、捐助有多大,都将一一记录在案,桩桩件件在其个人有形无形的社会档案中都有记载,有关部门一查便知,这将对本人、子女及其家庭成员一生从事社会活动、享受社会福利、择业就业或多或少都会带来影响。这对年轻人尤显重要,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虽然不记学分,但记“工时”,参加了多少社会公益活动,对其将来都有影响,甚至轻度违反交规都可以免责。通常是对社会和公众的奉献越大,受益、反馈也越大。
其次是人们的志愿者意识,乐于奉献。有此行为必先有此思想,突发奇想的情况微乎其微。
在美国,有慈善爱心者颇多,每每遇到困难或需要他人帮助时,常常会有人主动施以援手。比如路上车抛了锚,迷了路,路人都会帮你,似乎个个都是热心人。一些公益活动,忙前跑后不辞辛苦的多为志愿者。这种热心具有普遍性,其中与文化修养和经济状况密不可分。有调查显示,参加志愿者的频率与文化程度成正比,文化层次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的人,成为志愿者的比率也高,次数也多。很难指望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流浪者会成为志愿者。
其三是宗教的作用不可小觑。教会不仅在其中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同时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教育者的角色。
在美国,宗教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几乎是无孔不入,教会的力量和影响之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教堂遍布各地,凡人群集中的地方,必会有或大或小的教堂,扮演着社区活动中心的角色。专职或兼职牧师、神职人员无所不在。
美国人好像都信教。无论何种信仰,无论何种宗教(正教或邪教),无论是虔诚的信徒或只是为了赶时髦,似乎个个都是教中人。相当比例的美国人,每个周末都要去教堂祷告,接受宗教洗礼,视其为精神上的寄托,于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上帝”和“上帝”的思想,行为上自然而然地配合教会,成为教会活动忠实的执行者。信徒们相信,举头三尺必有神明,一言一行上帝是看得见的,都在上帝的监视之下,多做善事,奉献社会,上帝就会保佑你,否则便恶有恶报。这种有形或无形的力量,也是人们成为志愿者的动因之一。
其四是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民间团体,长期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此类团体或“基金”大都有强大的财团做后盾。那些经济实力强大、乐善好施的大公司、大企业,出发点虽然各有不同,但都乐于资助志愿者,这也在人力和财力上为志愿者服务奠定了基础。
志愿者的资金来源
美国志愿者服务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财团法人和大老板们的个人捐助和遗赠,其中80-90%的资金是经常性的慈善福利基金。
那些富甲一方的财阀们,何以有如此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呢?其中部分原因应归功于现行的鼓励机制。美国法律规定,对社会的捐赠可以用来抵税,以减免税收的形式返还给捐赠人。此举可谓“互利双赢”,在提高公司、企业知名度和个人影响的同时,大老板们经济上并没有因此而吃亏,因为本来这些钱是要以赋税的形式上缴给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缴税是义务,是一种被迫行为,不得已而为之,而捐赠就不同了,是主动行为,是做善事,在社会和公众的感谢声中,提升了公司或个人的声望。这难道不是名利双收、“互利双赢”吗?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富豪,不就是通过这样的善举扩大了个人影响而在仕途上获得成功的吗?这种鼓励捐赠的政策,不知成全了多少“慈善家”,成就了多少政客。这种对社会的奉献越大,得到的回报也越大的良性循环,更加激发了捐赠者和志愿者的热情。
另有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人,以公司或个人的名义成立慈善基金(Foundation),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口”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美国可谓世界上基金会最多的国家。早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是洛克菲勒家族创立的。这个基金会的业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管挣钱的,负责基金的运作,比如投资股市、债券等,创造利润,以钱生钱;而另一部分则是管花钱的,负责如何把钱花出去,充分利用基金的钱做更多的事,比如向需要钱的公共项目和公益事业捐赠等等。微软的比尔·盖茨也是一样,专门成立了比尔·盖茨基金会,派人到全世界去找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