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愿意参加《爸爸去哪儿》的原因,几位明星老爸各不相同。有像王岳伦这样,在家做了多年甩手掌柜,背负着太太的厚望来“体验、锻炼加改造”的,也有十项全能如林志颖,当爹和当偶像当赛车手一样游刃有余,上节目约等于“秀才艺”的。郭涛和超模张亮的想法可能更接近大多数明星父亲,以及更多忙碌的“成功型爸爸”的普遍心态:郭涛把上这档节目的经历比作“父子俩的假期”,从来没空参加一次孩子家长会的张亮想的是就当花时间来陪儿子参加一次夏令营。
和韩国原版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孩子的年龄段设定为6-8岁不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中的几个小孩平均要小两岁,导演谢涤葵认为,大孩子和父亲的交流更深入,而小一点的孩子相对更加不独立,和父亲之间的依存感可以更深。
五个中国小朋友中,王诗龄又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开拍时还没满4岁。爸爸王岳伦在开拍前一度感觉“恐惧”,既怕让这个小不点吃不饱穿不暖哄不住,又怕在其他几个爹面前丢脸,事事落个最后一名。王岳伦早年学油画出身,这些年来拍MV、拍电影,倒不是忙得脚不着地的人,他的特长就是除了工作万事不上心,用李湘的话说就是“我们家王导啊,那是艺术家,基本上不食人间烟火。”王岳伦从来没有单独带过女儿,就算去趟超市一个小时,奶奶或保姆也会在后头跟着,就怕他又一走神把闺女弄丢。《爸爸去哪儿》里有一幕,在宁夏沙坡头的菜场,王岳伦捏着导演组发的50元钱一边发愁一边与人讨价还价,店主说4块,他说4块5,神游般地讲了半天价,而此时王诗龄早已脱离他的视线范围,跑到市场门口和当地孩子交朋友去了。
太太叶一茜说田亮在家也是“油瓶倒了不会扶”的类型,但田亮很自信,在节目花絮中说相信自己为女儿做的不比太太差。但节目里他拿女儿的哭没辙,小姑娘一哭起来声场强大,眼泪绵绵,劝解了几次依然无效的田亮有点绷不住地说:“你是来表演哭的吗?”运动员出身的田亮习惯了竞赛,对女儿的提要求时爱把“你看人家弟弟、妹妹”挂在嘴边,并且在分发食物时是唯一一个没有哄孩子说食物好吃,而是对女儿抱怨“在家里不肯好好吃饭,来这里只能吃这个”的爸爸——两集下来,懂事可爱的田雨橙人气爆棚,田亮却成为了爸爸里受到网友批评最多的。
在儿童心理学家李雪看来,田亮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爸爸”,女儿哭的时候,他没有用眼神耐心交流的意愿,只是一而再地说“不要再哭了”,迫切希望女儿不要再给自己添麻烦,免得在众人面前丢脸。
而王岳伦在她看来则是回避型父亲的典型:封闭的情感状态,家里是典型的父系结构,妻子索取感情,男人回避。“中国男人缺乏情感能力,而且喜欢把它合理化成我要做事业,我要养家,觉得这就算尽到家庭的责任了。而正确的家庭是由爱组建起来的,物质只是其中很正常的一部分,家庭的核心是情感。而我们看到的这些父亲呢?很多都缺乏情感能力。”
王岳伦有副好脾气。“这种说法确实成立,我和我周围不少哥们,很多时候是这么想的,不是不爱家,爱太太爱孩子,而是觉得感情这个东西说来说去也没意思,没想过它还要培养,要刻意去维系,总觉得干事业、养家才是正经。”
4岁的王诗龄善于交际、嘴甜、有副小大人的神气,也被说成和王岳伦的“缺席”有关:本该提供责任感和安全感的父亲若有似无,才逼迫孩子第一时间成长起来,脱离童真状态,进入成人角色。
王岳伦对这个觉得委屈。他有一个看法,当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与对子女有什么样的期待有关。比如他对王诗龄的期望品质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独立”,这某种程度上让他以为自己拥有了当一个散养老爸的权利。他自认为和李湘在对孩子的成长上是有分工的,并非甩手不管。比如他就负责理论指导、说服沟通,因为他脾气好,有耐心,说话只说一次不罗嗦孩子也愿意听,而李湘则负责——其他。
在郭涛看来,王岳伦有他自己当爸爸、享受幸福的方式。“王诗龄在前头走,她爸在后头笑。这丫头淘气、犯萌、犯二,不管干啥,王岳伦都满眼是笑,就是高兴,就是欣赏,我看他恨不得崇拜他闺女。”
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能十项全能,有人能提供温柔,有人能提供细心,只要有爱打底,郭涛觉得都差不到哪儿去。
韩国版里有一位父亲叫成东日,在几位父亲中最具长者风范,对儿子也颇为威严。在郭涛看来,这位父亲很“纯粹”,和他的定位也比较接近。在中国版的五对父子中,郭涛和儿子被喻为最“爷们”的一对父子,相比林志颖家的柔弱天真的小男孩小小志,郭涛对儿子小石头的培养是毫不犹豫地往“小男子汉”的方向上走。郭涛是个矛盾的父亲:他想跟儿子做哥们,但也有父权思想,关键时刻还是会觉得“大棒比胡萝卜管用”。郭涛儿子的期待很简单,男人,就应该勇敢、坚强、有担当,因此在节目录制前即使小石头摔断了胳膊,他也让他打着石膏来了。几个孩子中,小石头明显是对父亲服从度很高的一个,看得出他对郭涛又爱又怕,很是敬畏。而郭涛父子互动中为人诟病的一次是小石头因为好奇拿着勺子刨老乡家的墙,郭涛发现后厉声警告,你不能这样,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小石头当场被吓得惊慌失措。而如果换作是林志颖,很可能就会跟儿子说“要轻轻对待墙,和墙做朋友”,但这却是郭涛不具备也不屑于的温柔方式。
在儿童心理学家赵莹看来,想把儿子培养得阳刚气十足没有错,但并不等于做父亲的就应该隐藏情感、放弃赞美、过分严厉。看得出很多时候石头非常渴望父亲的赞美,而郭涛有时候却把儿子的正面行动看得过于理所当然。“他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是依赖、服从和敬畏,但这种父子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到青春期极有可能转变为对抗。在郭涛父子俩打拳的那一幕里,其实他应该已经能感受到和儿子——另一个小男子汉之间的这种剑拔弩张了。
张亮和儿子天天收到节目组邀请时就被定位为80后父子,他自己很认同这个定位。天天出生时,张亮只有25岁,“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肩膀上一下子沉了。”他这一代人的父权意识要比郭涛淡泊得多,这个年轻的爸爸时常觉得,这六年他是和儿子一起长大的。比起王岳伦和田亮那种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的类型,张亮算得上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他心细,会做菜,就是忙了点,偶尔耐心少了点,和儿子一人一个iPad往沙发上一摊俨然两个大儿童。
对张亮来说,这趟和天天的“夏令营”的意义在于,没有了妻子的扶助,他和儿子第一次要像一对成年人一样生活,甚至并肩作战。不小心把水洒到天天的鞋子上,他会立即说“对不起”,天天不愿意配合村长的召集令,他不会简单地批评,而是用情景重现的方式问天天什么样的表现令人舒服。当郭涛用“你再这样我要采取点措施了”时,张亮对天天的惩罚是:你再这样我就不信任你了——他非常在乎信任关系的建立。在参加《爸爸去哪儿》前,孩子更依恋妈妈——他和另外几位父亲一样长年出差,奔波在外,一个月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家。是这次“夏令营”让他这个缺位的父亲回归了。他想起以前在家,“总觉得自己忙,事情多,孩子讲话有时不耐烦了就把iPad给他一塞,说先玩去吧,别打扰爸爸。现在觉得可笑,有什么事是重要到孩子不能打扰你的?没有。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意义的,你错过了,他成长的这个瞬间你就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