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颖年纪一大把了,还是一副娃娃脸,让人很好奇他是如何护肤的。林最近在微博上推销自己的胶原蛋白口服液。但方舟子对林志颖的“爱碧丽”胶原蛋白饮品提出质疑,令“口服胶原蛋白补充剂”再成焦点。实际上,近年来专业人士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不断,但意外的是,众多胶原蛋白保健品仍长盛不衰。
据中国保健协会今年年中发布的数据,他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中国胶原蛋白市场每年都会以20%的速度增长。而现实的感知也印证了这种“疯涨”,根据媒体的综合调查,目前在中国,胶原蛋白产品十分丰富,以各种形态出现,有口服液、粉剂也有片剂。除了各类口服产品标注为“胶原蛋白”产品外,不少外用产品也在打胶原蛋白的概念,除了一些面膜、护肤液等标注含有“胶原蛋白”,甚至一些女士内衣都标注含有胶原蛋白,称可以“美肤”。
但实际上,对于延缓皮肤衰老,口服和外用胶原蛋白效果缺乏科学支持。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蒋卓勤教授就曾对媒体公开表示:胶原蛋白是质量比较差的蛋白,生物利用率低,因为其氨基酸的构成不平衡。胶原蛋白是用下脚料做出来的,多数取材鱼鳞或动物的皮。明胶就是胶原蛋白的一种,并没有多大营养价值。相比之下,胶原蛋白的营养远不如鸡蛋和牛奶所提供的优质蛋白。
口服胶原蛋白会和其他蛋白质一样分解为氨基酸,外用几乎不能吸收。而外用的“胶原蛋白”护肤霜在理论上同样难以吸收,也没有权威研究证实它的效果。雅芳曾因宣称其产品能“在48小时内重建肌肤的胶原蛋白”而遭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警告。
根据皮肤领域的权威组织“美国皮肤病学会”的说法,在各种胶原蛋白补充疗法中,唯一被认为有短期效果的就是在皮下软组织中直接注入胶原蛋白。这种疗法被认为可以在短期内填充皮肤空隙,达到除皱的效果。不过由于牵涉到外科手术,风险自然也不容小觑。早在199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对注射植入胶原蛋白的手术可能造成的健康威胁提出过“严厉警告”。
众多的“伪概念”能长年在“保健品”市场大行其道是有原因的,“补充胶原蛋白类”产品正是其中的典型,从它身上,不难看出很多保健品的生存逻辑。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要想撬动一系列的“伪科学产业链”,还有长路要走。
@南都周刊:为什么消费者会相信“胶原蛋白”的美容神话?
@腾讯今日话题:民众的科学素养欠缺,容易被概念混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依据国际可比标准设计并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而在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中,中国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医学与健康”,选择比例为82.7%。(需要补充的是,即便在今天,美国民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也仅有28%,民众科学素养欠缺是世界通病。)
一方面对“健康和医学”领域有强需求,一方面却不具备判断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是美容产品,整个“保健品”行业,都是靠这种“混沌的公众需求”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