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3-12-29 00:00:00
瞭望东方周刊 2013年12期

报道反馈

本刊“理财达人秀”栏目,读者给予较高评价。读者黄女士表示,现在网络购物确实很方便,但也容易养成购物太随意的不良习惯。她身边就有一些朋友购物上瘾,在各种节假日促销期间,抵制不住诱惑,网购了很多实际上对自己没用的东西,既浪费了金钱,也占用了家里的空间。在读了本刊480期上的《网购达人,写好清单再购物》一文后,她深有感触,认为先根据需要写清单的方式,有助于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483期上的《育儿DIY,一针一线传爱心》,高女士读后感叹说,养育孩子,不单要买进口奶粉,从衣服到玩具,都价格不菲,对于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负担较重。更可惜的是,小孩子身体长得快,新衣服才穿了一两年就嫌小了,实在很可惜。她表示很敬佩这位文章的作者,给自己的孩子做衣服,这是一门给让人感到幸福和温暖的手艺。恰如文中所说,这也是一种精神传承,实在很宝贵。

(《网购达人,写好清单再购物》:姜娟 2013年第7期、《育儿DIY,一针一线传爱心》:顾怡 2013年第10期)

保护水井

我所在城市西南片马上要进行旧城改造。我去那儿调查了一下,发现有十几口活着的井仍在为周围居民“服役”。它们中,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井,井圈上有许多道绳子深深的勒痕。如何保护它们?最好的保护是使用它们。使用意味着让水井继续活着,与城市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选择水质最清冽的一处进行原地保护:立碑、立匾、立亭、修葺井栏,让有心的商家打去煮粥、泡茶,比用自来水做出的食物饮品更具风味,增厚他们的利润,也就能提高他们用井的积极性。这样的井还可作旅游景点用,让人参观上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剩下一些古井,可尽量将它们规划在路边,藏进绿化带中,作为城市园林浇花淋草喷树的水源。如果古井落在新城市规划的居民小区内,也可考虑作为住宅恒温设计中的一部分,通过井水循环系统来保持室内冬暖夏凉。这种让古代水井发挥余热的作法,比简单粗暴的填埋,要更“人文中国、科技中国、绿色中国、幸福中国”吧。

吴根绍(江西)

免费体检

前阵子我去乡下走亲戚,远房的梅姐是村子里的计划生育干部。一整天没见她面,傍晚时分,才见她两腿泥水、风尘仆仆地回家。

她说:“这几天忙着组织村里的新婚夫妇去做孕前免费体检……”

“孕前体检,好事情啊。”

听我这样说,梅姐开始倒苦水,“事情是好事情,听说国家给拿了专项的钱补贴体检费用,一对夫妇补贴200块钱。可是,县里给了时间,要利用春节期间集中体检,这不,结束时间快到了,我们村里还有十几对夫妇没有去……”

“免费的体检,他们自愿,你只要宣传到不就行了呗。”

“免费是免费,可是必须去体检,他们的新婚都是登记在册的,上面分了任务,完不成任务,我要被罚款的,规定时间里少完成一例,我就要交500块钱罚款。眼见到时候了,咋能不着急呢。越是免费,群众越不相信,再加上又不是自愿的,群众更有逆反心理。唉,难啊,挨家挨户地跑腿,辛苦不说,还挨骂,群众认为我这样苦口婆心的劝他们去体检,一定是得了不少回扣……不知道上面是咋想的,其实让医院做这个宣传,工作效果肯定比让计生干部做好得多。结果好事办不好,群众免费了,还一肚子怨气;干部辛苦了,落得抱怨不说,万一完不成任务,还得交罚款……”

王晓燕(安徽)

假钞出路

我去本地一家信用社里办业务,正好碰上一位卖自家农产品的大婶。她着急地拿着两张50元的钞票让信用社的值班经理鉴别真伪。值班经理一拿到手,摸了摸后说是假钞,然后问那位大婶给她钞票的人在哪里。大婶着急了,说人早走了,她一个人守摊,刚接过钱时觉得没什么问题,过后才想起要请人鉴别一下。值班经理同情地说:“事情已经这样了,你赶紧到集市上买点东西,把它花出去吧。”按规定金融机构在发现假钞后要予以收缴,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乏让假钞持有者“自理”的处理方式。信用社同样也是如此给假钞找出路,真让人有着说不出的滋味了:难道除了自认倒霉和嫁祸于人就再无折衷之法?

吴志峰(河北)

令人寒心的“3·15”

我从一纸广告传单欣悉,3月15日这天我所在的城市将开展家电维修行上门服务活动,用户只需打个服务热线电话便可搞定。14日下午我就打了电话,接电话的称次日下午维修点将会有人与我联系上门服务事宜。未料我刚放下电话,铃声就响了,对方果然是我市一家维修点,询问维修什么家电、规格型号、住址电话等?我一一重复了一遍,其实,也就是新买的冰箱冷冻室最上面抽屉破裂,需更换。可在报冰箱的规格型号时,末尾的一个Z字,对方就是听不懂,我已经说了是“26个英文字母的最后一个”,她还是不能领会,真让人哭笑不得!

“3·15”上午,老伴听人说,上门服务,即使靠得最近也要收费20元,不如自已去买一下。于是老伴去那家维修点,却被告知规格型号要拿坏的配件来才能更换新的,无奈折回再去,又被告知“暂缺货”。呜呼!一个七旬老人来回跑两趟,最终还是一场“西北风”,什么都没办成。

好一个令人寒心的“3·15”!

梁牛(江苏)

诧异的逻辑

初春,我在乌镇遇到一个老人,姓许,七十二了,非常健谈。

他原先是种田的,天天劳作,还是吃不饱饭。而现在像是进了天堂,土地征用了,有了退休工资,家里开了家庭旅馆,每年收入至少有十万元。老人说到高兴处,从口袋里掏烟点上,惬意地吸着。一根烟抽罢,老人说:“我思来想去啊,今天我能过上这样好的日子,幸亏当年破四旧!”

我非常诧异。

老人说,当年像乌镇一样的老式住宅,周边也有。但在破四旧中它们都被拆了、毁了,而咱们乌镇还保留着。你说是不是亏了破四旧。

小道理上这似乎说得通,物以稀为贵。但从大道理上想真的非常可怕。因为“破四旧”这个名词的背后,是沉重的民族文化破坏。当然,无法去指责一个老人这样的想法。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们现存的许多书画、文物不可能这样珍贵。就是因为那场历史灾难,让它们硕果仅存,价值飙升。有位亲戚在破四旧中冒着风险藏下一块怀表,现在可以卖到10万元,而当年这样的怀表在富裕家庭中非常普遍。

流沙(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