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刊刊发《山西柳林高利贷“煤”局》一文,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关于“柳林高利贷崩盘”的报道,最早出现于2012年6月,但至今柳林县官方均以沉默应对。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刊,柳林官方曾向山西省有关部门提交过一份内部说明,内容大致如下:王凤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用款人”,除王于锁经营涉煤企业(王所经营煤矿在内蒙古和吕梁市交城县)外,并不“牵涉众多当地知名煤老板”。另外,的确有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并非有大量公务员卷入。当地政府还强调,目前此案件还在侦查阶段,暂不宜向社会公布详细案情,但按要求每月向上级公安部门汇报案件进展情况。
这份“内部说明”试图撇清当地政府与高利贷之间的关联。但柳林县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指出,事实并非如此,“王于锁案中,涉及亿元资金的人有16个,其中有一半是公务员。”该官员告诉本刊,当地多家大型煤炭企业陷入高利贷漩涡中,也的确存在。
目前,吕梁市、柳林县两级法院对王于锁、王凤连二人的案件采取“特殊手段”来应对,“涉及王凤连,王于锁(法院)就不让立案,”当地法院一位干部告诉本刊,“(吕梁)中院立了案的都已经让终止了。”
柳林县多数高利贷受害者对于当地政府采取的“特殊手段”表示无奈,“高利贷本身不合法,”一位煤老板告诉本刊,“另外,有不少人的钱来路不正,这些人都不愿意声张,准备吃哑巴亏了。”(《山西柳林高利贷“煤”局》 记者:武刚 2013年第11期)
请书协也来个“财政公开”
读了贵刊报道《陕西书协换届再调查》,我有一点疑问。
一个书法家协会有数十个“领导”这件事,最应该质疑的不是“领导”太多和机构膨胀的问题,更值得追问的是:它花谁的钱?
按照常识,书法家协会本应是一个自筹资金的民间艺术团体,哪怕该组织成员人人都是“领导”,旁人也无须置喙,人家喜欢花自己的钱,愿意给自己挂头衔贴金而自得其乐,与咱何干?
但是,作为陕西省文联下属机构的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并非单纯的艺术团体,更不属于普通民间团体,它本身具有半官方性质。名义上其经费来源为国家拨款、会员会费、社会赞助及其他合法收入,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书法家协会拿国家拨款做什么了?它很有必要向公众公开经费来源以及开支明细账目,好让公众知道,该协会对得起那些国家拨款,对得起纳税人。
我并非反对国家拨款补贴书法家协会,毕竟书法作为一门汉字艺术如今地位大不如前,但这么一个要靠国家拨款扶持的艺术团体需要设置那么多“领导”吗?
陕西书法家协会中有很多前政府官员,也就是说“老领导”都成了书法家,到了协会还得当“领导”,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领导”们加入协会是为书法而来,还是为职务身份而来?这究竟是书法家协会还是“领导协会”?是挂着“领导”的名誉拉赞助方便一点吗?我的问题又来了:各位“书法家领导”是否从原单位拉了赞助?
至于当上书协“领导”,作品价格就会飞涨,如果属于市场行为,就算存在拉虎皮作大旗的嫌疑,也无可厚非,那是周瑜打黄盖。但是否有“领导”利用某种权力强行高价推销自己的作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吁请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也来一个“财政公开”!马长军(河南)
春游的遗憾
阳春三月,人们大多喜欢去城外郊游,享受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愉悦身心。可3月16日和家人的那次郊游却让我心生遗憾和忧惧。
那天我和妻女一同来到远离城市的郊野,除了感受麦苗的生机和春风的煦暖外,还见到许多被丢弃在田间小路、沟渠边的农药瓶包装袋。向附近的人打听,原来现在正是为麦田喷洒农药防草防病之际,田地主人喷洒完农药后,随手把包装瓶袋扔在路边田间。但这样一来,残留农药可能就会变成毒源,为害周围的人和生物。我看了看包装瓶和袋上的说明,发现上面只有对农药使用方法的介绍,无一字提及空瓶空袋的安全处理方法。我认为,生产农药的厂家要提醒使用者,以减少乱丢乱弃的行为,减轻对环境的伤害。王长中(山东)
一元钱
前几天到报刊亭给手机充值,给了50元,店主说不行,还要加一元。我问为何要加钱,店主面无表情地说,这是“行规”。我再问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加钱。店主回答,充满100元。于是我再充了50元,店主说那要加两元。我就纳闷了,不是充满100元就可以不加钱了吗?店主还是面无表情,说:“我说的是一次性充满100元可以不加钱。”
后来去一家小吃店买一碗馄饨,打包带走。刚走到门外,店主追出来,说:“你得加一元钱。”我不知为何要加钱,店主说:“这泡沫盒子、筷子、塑料袋都要钱。”我只得放下手中的袋子,到包里找一元钱给他。
记得有一次我开车去年检,需要复印一份行驶证。行政楼里有个复印室,每张要价一元。偏偏那天我没零钱,只找出五角钱。那阿姨说:“可以找啊!”只好把百元大钞拿给她找零。
更气人的一次是我在街边为电动车充气,要五角钱,那天没有零钱,给了他一张50元钱的票子。结果那摊主自言自语:“很多人总是充气不给钱,经常拿大票子来,以为我找不出是吧,那我偏偏给你找开来!”我听后实在百口莫辩。
有时候一元钱真让人郁闷。但我没有时间为这一元钱去较真,虽然有的收得不合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合情。于是,我患上了“一元钱综合征”,时时会检查钱包里有没有零钱,如果没有,赶紧去买块口香糖换零。好些时候因为有了一元钱,可以换回一天的好心情。流沙(浙江)
高素质人才
去年,我供职的行政机关有两名人员达到退休年龄,一下空出两个编制。考虑到单位人手少,且现有人员年纪偏大,尤其是年轻干部几乎断层,单位向市人事部门打报告,请求在系统内部招考两名业务骨干。
报告打上去迟迟不见回应。前不久,市里发布了今年的公开招考信息,我们单位又榜上无名,一问才知,市里对空出来的编制,只限于引进外地高素质人才,本地及内部人员暂不考虑,如果招不到合适的,宁愿让编制空着。
所谓高素质人才,是指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一年前,市里的一些部门已经安排了一批这样的人才,试用期间待遇是正科级,一年后正式解决职务及编制。不过据用人单位反映,这些高素质人才,不少没什么工作经验,甚至连基本的公文都不会写,但职别待遇远在同龄人之上。
引进外地高素质人才,是加强交流、培养干部的好举措,但也应从实际出发,严把入口关,同时不能对自己人搞“一刀切”。尤其是打着引进的幌子,以牺牲本地人才编制和晋升机会为代价的“求贤秀”,只会影响本地形象和发展,实不足取。蒋平(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