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北京市2013年高考照顾对象名单,名单中共计21个加分项目的总人数为14779人。这个数字,约占全市高考报名总人数72736的18%。称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但是依然存在着如此庞大的加分群体。其实,高考开始前,起跑线已被加分制度人为地拉开了距离。
面对重重的加分丑闻和“取消加分政策”的呼声,不少教育专家都论证过加分的正当性,一位中学校长说:大学里离不开文化活动,单位招聘总会喜欢有特长的人,一个背景是,很多加分都是加给能歌善舞会打球的特长生。
这样的理由让人哑然失笑。没有特长生,大学就没了文化活动?一般学生就没文化了吗?如果大学的文化活动都需要特长生去支撑,那样的大学文化是一种伪文化。高校争着给特长生加分,其实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文化,而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这样的学生在校际比赛中为学校争得名次。
兴趣和特长是个人在发展上的自由选择,并没有什么公共性,本就不该获得高考加分的奖励。加分是不公平的,取消加分只是回归常识和恢复公平。通过研究那些世界名校可以看到:再好的歌喉,也唱不开哈佛的大门;世界名校乐团学生根本没听过“艺术特招”这一说法;从伊顿公学到香港大学,不会因为学生的个人爱好而降低学业标准;成绩不好,怎么能到伯克利读书呢?
高考加分,早就失去了正当性。不明白为什么要以一种不公矫正另一种不公,据说因为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与汉族存在差距,为了矫正起点的不公平,所以用加分制度进行救济——可有关部门有没有想到,加分本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公,一种对于非少数民族学生的逆向歧视。
我们的社会存在了许多层面的不公,为了矫正这些不公,我们发明了许多补偿政策和加分制度,公正在重重的加分矫正中扭来扭去,如今已经完全混乱,任何一种不公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为了矫正不公”。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正义基点——即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这个原则的缺乏,导致公正可以被随意解读、随意阐述、随意界定,而没有一个一以贯之、共同认同的公平基点。
加分制度另一方面的制度性原罪在于,它包含着无穷无尽、无法封堵、无法防范的腐败漏洞。高考分数决定着许多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如此巨大的利益,怎能不诱引着无数掌权者用自己的仕途去赌后代的前途?许多人铤而走险,权力凌驾于法,监督基本上成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如果让他们坐在招生办主任的位置上,也抵挡不了利用权力为孩子铺平前途的诱惑。
让人疑惑的是,舆论一直呼吁取消这种只剩下腐败的制度,可有关部门一直以各种借口搪塞。显然,这是既得利益者在竭力阻挠,是从加分政策中享受到巨大利益的权贵们在捍卫这种不正当的制度。为什么取消不了,看看都是哪些人在享受加分政策的制度红利就知道了。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