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暂停牌数日后,吉恩镍业于12月3日公布了定向增发预案,公告显示,公司拟以7.62元/股的价格向东方基金、长安基金、兴业基金分别发行2.95亿股、2.95亿股、1.97亿股公司股份,所募约60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偿还银行及其他机构借款。
吉恩镍业此举显然意在降低负债,为自身的经营“减负”,并在定增方案中给出了诸如财务费用降低等理由。然而记者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公司存在将大量财务费用作资本化处理的可能。并且,自2009年开始,吉恩镍业在海外大举购矿,但其项目的真实盈利能力相当糟糕,仅仅依靠募集资金来“补血”未必能改善局面。
募资减负 恐难真正利好业绩
吉恩镍业自2009年起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控制海外矿山资源,并实施矿山开发建设。但受制于自有资本限制,公司收购镍资源、实施矿山开发建设投入的大量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款,导致银行借款逐年增加,资产负债率也逐年大幅提高。
2013年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银行借款合计137.75亿元。如此之高的负债显然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伴随而生的高额财务费用又大幅“吞噬”了公司利润。
事实上,今年以来,吉恩镍业业绩仍然处于亏损,四季度能否扭亏将成为公司是否会被戴帽ST的关键。吉恩镍业曾于2011年7月20日发布定增方案,但最终在今年5月份遭证监会否决。记者了解到,证监会否决之前的定增同公司内部控制的瑕疵直接相关,包括存在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同时,吉恩镍业2007年与2010年两次非公开发行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效益均与披露的预期效益差异较大,而针对此次定增募资,亦有投资者表示不看好。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吉恩镍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5.62%,远高于行业均值。并且,若此番不能增发成功,公司再向银行借新还旧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通过再融资修复资产负债表,成了公司的“最佳”选择。
盲目圈钱 谁对投资者负责?
但不断的募集资金来降低财务压力,对股东而言是“最佳”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有颇多值得探讨之处。
有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吉恩镍业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前两年扩张太快,导致负债急速增加,而盈利能力又跟不上,因此,产生的盈利能力低下,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吉恩镍业通过此次融资,在盈利方面,若除少支付的部分利息外,不能在销售量及售价方面有所提升,从而带来经营收益,那么后续的经营境况并不看好。
实际上,高额债务负担已经对吉恩镍业的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降低了公司的盈利水平。公司在公告中称,定增完成后,公司银行及其他机构借款可减少 60 亿元。以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 10%,即 6.60%计算,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 3.96 亿元。按照发行后总股本 15.99 亿股计算,每股收益可以增加 0.19 元(所得税率 25%)。
但公司上述关于利息节省的计算方式却遭到部分流通股股东的质疑。
有吉恩镍业的流通股股东向记者指出,吉恩镍业公告的三季报中财务费用仅1.36亿元,而年化的财务费用仅1.7亿元,这一数据与其实际经营状况不太匹配,吉恩镍业很可能将大量的财务费用作了资本化处理。其资本化的利息还未计入到公司的利润表中,即使还掉当前的一部分银行负债,对当前的利润表重新调整亦不会有太大改观,而只是考虑未来投产后转入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负担可能轻一些,否则有可能因利息的加重而难逃亏损的状态。
此外,定增融资后可以增加公司每股收益0.19元,这种测算方式是否准确,仍值得推敲。针对上述流通股股东的质疑,以及此次定增募资减债究竟能否利好业绩,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但吉恩镍业工作人员仅以公司公告及财报数据的内容为主,回复了记者的采访提纲,并未有更多新的信息。
糟糕的海外投资
颇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吉恩镍业仅有大手笔投资的魄力,却事实上缺乏内生性增长的动力。这其中的典型项目就是公司在海外的糟糕投资,包括加拿大的吉恩国际,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项目。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2011年吉恩国际净亏损数亿元人民币,且目前经营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013年以来,公司此前推进的积极战略已经显示出了种种弊端,但一方面公司新的海外投资计划不断抛出,如曾被媒体热议的60亿元投资印尼红土矿冶炼项目。另一方面,“大跃进”式的经营模式已经造成了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下滑。
根据吉恩镍业的财报显示,在加拿大皇冠矿业Nunavik镍项目的总投资达9.69亿加元,折合人民币约60亿元。此外,公司还同意吉恩国际(吉恩镍业在加拿大的投资平台)向国内银行申请不超过5亿加元(约人民币31亿元)的借款,吉恩镍业为其借款提供担保,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因皇冠矿业Nunavik镍项目仍处于建设阶段,庞大的资金压力已经让吉恩镍业捉襟见肘。
同时,由于镍价在2011年后持续下跌,公司产品毛利率不断下降,目前吉恩镍业的经营状况极为不佳,2012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4.96亿元,净利润为-0.20亿元。201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3.53亿元,净利润为-0.35亿元。业绩仍陷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