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降低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月度最低水平,仅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5.2%,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有评论认为,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那么,中国品牌汽车的未来之路究竟将会怎样?本期我们特别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徐长明主任,与我们分享他对于中国品牌汽车未来发展的看法。
《汽车纵横》:对于中国品牌汽车目前的发展情况,您怎么看?
徐长明:事实上,我认为过去这十几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自主品牌汽车的产量数据是15万辆,到2012年已经发展到457万辆,这几年总体平均的增长率大概在30%,乘用车的年均增长速度比总体平均速度还要快。仔细观察一下这十几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2000年—2008年是平稳快速时期,2009年—2010年是高速提升时期,最近这两年又有比较大的回调。从市场份额上看,2000年—2008年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2009年—2010年每年提升两个百分点,稳定增长的时期有八年。
《汽车纵横》:您认为中国品牌汽车过去这些年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长明:我认为在自主品牌平稳快速发展期,主要有两个因素促进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一个是填补空白,另一个是在每个级别里面都有一部分人倾向于买自主品牌汽车。
自主品牌汽车首先是填补了五万块钱以下汽车的空白。在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起来之前,合资品牌的车,只有长安奥拓低于五万元,很多老百姓消费者希望用五万以下的价格买车,而合资产品没有,我们的自主品牌恰恰填补了这样一个市场空白。第二,在每个级别的车里面,自主品牌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汽车按级别划分为A00、A0、A、B、C,在每个级别里面,从2000年到2008年,自主品牌都占据了一些市场份额,伴随着合资企业的发展,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发展中。
此外,在自主品牌高速增长期的2009、2010年,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家所出台的小排量汽车刺激政策。2011、2012年到现在,应该是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回调期,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的刺激政策退出了。
《汽车纵横》:今年以来,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徐长明:我认为有三个长期因素制约着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第一个长期因素是自主品牌汽车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下降,而外资品牌的规模优势显得比较明显。外资品牌一般来说比较注重平台战略,在同一个平台上可以既生产两厢、三厢轿车,也可以生产SUV、MPV、旅行轿车、CROSS等,这些车都在一个平台上开发,那么其零部件就有很多可以共享,这种规模上的优势对于汽车企业非常有利。而我们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现在还很少具备有完整的平台战略。有些企业自己做正向开发,也有些车型采取反向设计,是将国外销量不错的车拿过来模仿,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做成零部件的共享,所以同样是50万辆的规模,外资品牌共享的东西就多,我们相对就少一些,这是一个因素。另外,汽车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两年也在上涨,原材料价格、土地价格、水电气和人工成本等都在上涨,而这种上涨对低价位车是不利的。因为在低价位车里面,这些因素占的比重比较大,而在高价位车中是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比较大。例如,五万元的自主品牌车和50万的高级车相比,其所用的钢材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重量也差不了太多,但是钢材上涨对五万块钱的低价位车的影响就比较大,对高价位的影响就相对小些。此外,人员工资的上涨,对于汽车企业的影响也一样。在2008年之前,我们的自主品牌靠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可以抢占市场,而这两年相对优势在下降,因此就会困难些。
第二个长期因素是汽车的综合使用费用在提高。城市的限购、拍牌、油价上涨、停车费上涨等都是对低价位车不利的。根据我们的分析发现,只要是出台“按车来征收费用”的政策,都对低价位车不利。
北京2011年开始限购政策,当年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就下降了70%左右,而豪华品牌则增长了20%多,这就是限购对低价位车销量的影响。而拍卖牌照的影响更大——上海一个车牌号十万块钱,那么低价位车在上海就根本卖不动。
此外还有二、三线城市消费升级的影响也很大。前些天,我到新疆乌鲁木齐做了个调研,很多自主品牌企业反映销量受到挤压,其实他们在2011年之前的销量还不错。但是现在,当地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相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认为一定要买合资品牌的车,如果买自主品牌汽车,其身份地位反映不了,就纷纷开始更新换购买合资品牌的车。不仅仅是新疆,在全国其他很多地方,这种消费升级都出现了,这对我们的自主品牌也是不利的。
《汽车纵横》:有这么多不利因素,您认为中国品牌还有发展的机会吗?
徐长明: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因素影响,有些甚至会越来越严重,但是自主品牌发展仍然有较好的机遇。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利好因素:第一,国内市场还有十年以上的总量快速增长期。按照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每个国家汽车市场自身发展成长都有两个快速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高速增长期,从千人5辆到千人20辆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持续近五年。日本是1960—1964年,韩国是1981—1985年,而我们是2001—2008年。第二个快速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从千人保有量20辆到千人保有130辆,日本是1965—1973年,韩国是1986—1997年,我国将是2009—2023年。因此我国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汽车的增长率可以在10%左右,这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机遇。
目前我们自主品牌的市场出现了两大趋势,一个是西移,一个是下沉,市场往中西部走,市场往二、三线转移。在最近这几年时间,中部地区的市场份额由 14.9%提升到18.3%,西部地区市场份额由18%提升到29%,而东部地区市场份额从60%下降到52%。第二个趋势是市场向二、三线市场转移。一线市场的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46.3%下降到2011年的37.6%,而三线市场从22.7%上升到27.7%。二线城市也在增长,从31%上升到35%,应该说变化非常大。
《汽车纵横》:市场向二、三线转移,为什么对中国品牌汽车有利?
徐长明:主要是这些地方的购买力水平还不够,当地居民需要购买低价位的车,而自主品牌的车恰恰具有价格的优势。近期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自主品牌汽车在每个省的份额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下降反而在提高。贵州的自主品牌份额占到41%,青海占到46%,上海就只占到10%左右,人均GDP越高,自主品牌的份额就越低,这种市场份额的转移,对自主品牌来讲是有利的。
《汽车纵横》:还有什么利好吗?
徐长明:第三个发展机遇是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潜力巨大。外资占领了我们的中国市场,我们自主品牌就出口到全世界去。在金融危机之前,自主品牌出口量的增长率是翻倍增长,每年都翻倍。金融危机后,我们的出口受到影响,但这两年在持续恢复。去年我国汽车出口101.6万辆,增长也是很快的。我们的产品有很好的机遇,主要是全世界主要的高速增长的汽车市场(南美洲、亚洲国家、东欧国家、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他们的消费者在买车时也很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因此高速成长的市场对我们的车有偏好,我们出口也比较好。
本国市场的高速增长、市场往中西部转移,再加上出口优势,这三大机遇导致我们自主品牌在市场上还有很好的发展。因此我坚信,未来我们国家自主品牌汽车,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