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九月,张佛泉的文集《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终于在中国大陆面世。该书列入“汉语法学文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六百多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佛泉发表在《国闻周报》、《独立评论》杂志上的几乎所有文章,第二部分收录了张佛泉赴台后出版的两个集子《民主与选举》、《无法出让的权利》中的大部分文章,第三部分则是张佛泉的代表作、被视为中国自由主义经典文献的《自由与人权》。在港台,都没有出版过张佛泉文集或者全集,因此该书完全可以看作张佛泉文集,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史料。
翻阅这本文集,发现几处史实性错误。王进文为该文集所作序言介绍作者张佛泉的生卒年是一九零七至一九九三年,此恐有误。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自由与人权》一书介绍张佛泉“民前四年生于河北省宝坻县”,“民国元年”是一九一二年,民前一年为一九一一年,民前四年应为一九零八年。此外,台湾中国政治学会编辑出版的《政治学报》第三十期(一九九八)刊载张佛泉先生英文论文一篇,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General Will”,文后附有他曾经的学生、东海大学副教授张玉生撰写的小传一篇,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佛泉教授一九九四年一月十六日在加拿大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是我见到的最为确切的卒年记载,倒推回去正好是一九零八年。遗憾的是,这些都只是推测,没有更确切的信息。但是一九九四年去世的信息应该是确切可信的,文集序言介绍的一九九三年去世的信息恐也不确切。
在该书序言中,王进文还谈到张佛泉“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事实上,张佛泉于一九三二年八月底赴美,进的不是普林斯顿大学,而是位于Baltimore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师从著名的观念史大师洛夫乔伊(Arthur O.Lovejoy)。张佛泉遗作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General Will”一文中还提到:“这一领域(指观念史)是近几十年才新开辟出来的,其先驱者恰好是笔者的老师亚瑟·洛夫乔伊,霍普金斯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张佛泉《杜威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前途》(载《大公报》,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一日)一文末尾署“一九三二年末,于Johns Hopkins”,张佛泉《中国教育基本问题——读国联教育专家之“中国教育改造”书后》(载《国闻周报》第十卷第二十四期,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九日),文末署“一九三三年五月三日写成于Johns Hopkins”,张佛泉《论国民政治负担》文末署“六月六日于Baltimore”均是有力证据。事实上,文集收录后两文时保留了这些信息,但是似乎没有引起作序者王进文先生的注意,殊为可惜。
王进文序中还提到“佛泉先生早期著作以政论时评为主,《民主与选举》、《无法出让的权利》及《主权之谜》等均为学理政论文章之结集”。该表述恐也有表述不确之处。《民主与选举》、《无法出让的权利》均为文章结集固然不错,但是《主权之谜》是一篇学术论文,据笔者所知,张佛泉似乎也没有以“主权之谜”命名的文章结集。因此,此处表述似不确。
除序言有如上史实可疑之处,笔者觉得有必要向大家报告一批没有收进该文集的张佛泉著述。张佛泉从燕京大学毕业之后,曾任职于天津《大公报》社,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四日起为《大公报》编《现代思潮》周刊,主要介绍西方新思潮,直至一九三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停刊,凡四十九期。最活跃的撰稿人有张抱横、张东荪、李安宅、张又亨、郭本道等人。经笔者考证,张抱横是张佛泉的笔名(张洪彬:《张佛泉先生笔名考》,载《胡适研究通讯》第六期)。以张抱横的名义发表的小书《哲学与近代科学》(世界书局一九三四年三月版)及《现代思潮之趋势·从有定论到无定论——从因果律到概然率》(《大公报》,载《现代思潮》第一期,一九三一年九月四日)等大量文章,可见张佛泉早年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应引起注意。此外,因为种种原因,张佛泉赴台后写作的有些文章未能收入该文集,只以“存目”的方式出现在文集中;另有一些重要著述可能编选者没有注意到,也是理解张佛泉后期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如《民权初步释义(附:加强推动民权初步办法)》(中央文物供应社印行一九五五年版)、论文《亚洲人民反共的最终目的》(《自由中国》一九五四年七月六日)、《“人权”与所谓“公民权利”》(《共党问题研究》一九七七年四月)、《言论自由与“百家争鸣”》《自由中国》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论自由之限度——答殷海光教授》(《祖国周刊》一九五七年六月)、《主权之谜》(《东海学报》一九六零年六月)、《政治哲学与语文》(《东海学报》一九六二年六月)、《梁启超国家观念之形成》(《政治学报》一九七零年九月)、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General Will”(《政治学报》一九九八年),均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