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昊,曾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2009~2010学年AYA项目交流学生,在美国度过了一年别样的交流生活。
经过紧张的培训、体检、签证,16岁的我终于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第一次飞往美国,同时也是第一次坐飞机,我激动得15个小时都无法入眠,趴在窗边看日升月落,云卷云舒。
又经过了长达15个小时的匆忙的转机,我终于到达了即将生活一年的地方——美国堪萨斯,与接待家庭会合了。说是家庭,其实接待我的是一个59岁的单身“老”爸,但是因为是单身汉,所以他的规矩也很少,对我特别随和,这使我后来的交流生活过得十分舒服,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刚到美国时,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尤其是在堪萨斯这个中部州,我所了解的关于美国的一切——高耸的摩天大楼、便捷的城市交通、多元的文化氛围、快速的生活方式,似乎在这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土地上都不太适用,这里有的只是朴实的生活方式以及一望无际的田地。
虽说我去的是堪萨斯的首府Topeka市,但是Topeka市的规模可能只抵得上中国的一个小县城——人口只有12万,市中心最高的楼房只有10余层。气候非常宜人,天空永远是湛蓝湛蓝的,万里无云,除了下雨,永远是阳光普照,根本就没有阴天这一说。地面总是一尘不染,环境好得让人惊叹。可是这里也有缺点,那就是高度的机动化,人人都有车,所以公共交通就十分稀罕,只有几辆半小时一班的巴士。加上这里房屋间距很大,想买点什么至少得跑到300米开外的加油站,如果想大量采购的话,非得开上十分钟车才能到大超市,这就使得没有车的人,比如我,十分不便。幸好美国爸爸对我有求必应,想去哪里只要告诉他,他都会带我去,所以这一年倒也没觉得被困在了家里。
在接待家庭休整了几天,我的美国学校生活开始了。
刚到学校,我就被学校的外观给迷住了,这哪里是学校啊——哥特式的钟楼、马赛克风格的墙壁、精心雕琢的拱门,更像是一座博物馆。后来我才知道,我就读的TOPEKA HIGH SCHOOL 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是堪萨斯的第一所学校,历史底蕴可谓深厚。后来参观了Topeka市的其他几所学校,都是方方正正的标准公共建筑风格,我不禁感到幸运,在一个年轻的国家的一个年轻的州,也能体会到传统欧美建筑庄重的风格,可以说是机会难得。
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几乎是截然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中学的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而不是由学校安排,几乎所有人的课都是不同的,也就不存在中国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这一形式。相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室,并教授几门课程,上课时,选择这些课的学生要跑到老师的教室去。这种美国特色的上课方式第一天就把我转晕了,由于学校太大,而且每次课间时间只有短短5分钟,我又完全是新手,导致每次下课我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美国学校的课堂也十分奇特,老师们十分关注上课迟到的问题,上课迟到30秒就会被记下来;上课时,想上厕所也需要老师签名,并注明时间才能出教室。相反,上课讲话、起身扔垃圾等标准的“小动作”,老师倒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实在给我一种主次颠倒的感觉。
美国人核算成绩非常认真,并且不像中国人一样主要关注考试成绩。在美国学校,即便是期末考试,也只是总分的一部分,所以想拿好成绩,只注重考试成绩是不行的,平时的作业也要认真。
讲到美国学校自然就不得不提丰富的学校活动,比如学生会、各类俱乐部、合唱团、乐队等等。只要有时间的人都会报名参加几个活动,在这些学校活动中,你可以认识很多朋友。由于我没什么特长,所以只参加了两项体育活动,橄榄球和棒球。这是我在中国从未接触过的运动,尤其是橄榄球,我对它不但是一无所知,而且还存有一种对这种颇为暴力的运动的恐惧感。但是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了解和融入美国文化的最好方法,于是我不顾接待家庭、父母以及学校老师的反对,毅然报名加入了橄榄球队。现在想来,这是十分明智的,在这段痛并快乐的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美国运动队的高强度训练让我印象深刻:每天下午3点放学,3点半开始训练,6点半训练才结束,而且一天都不能缺席,训练方式十分野蛮,让初到美国的我十分不适,尤其是我从未进行过专业体育训练。但是教练却是铁石心肠,只要你是队伍的一员,就要照常训练,我只好天天带伤上阵,苦不堪言。不过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终于锻炼出了一副强健的身板,勉强能跟上队伍的训练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向我展示了一种美国式的体育制度:集中的训练时间、专业的训练方法、广泛的参与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极为成熟的联赛制度。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让我深刻理解了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体育强国的原因,而且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把我从一介文绉绉的书生变成了一个生龙活虎的壮汉。由于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在随后的棒球赛季里,我倒是能自得其乐,不觉得苦。
不过我在球队中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人际关系上的收获。初到美国的我,举目无亲,而且因为美国下课和午餐等时间很短,我几乎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可是在球队里就不一样了,由于训练的间隙时间充足,我和队员们有充分的聊天时间,中国与美国的差异总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我总是被一群人围着问这问那。此外,由于加入了球队,我还成功打破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成见:高分低能、拒人以千里之外等,因此愿意与我交朋友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可以说,如果没有参加球队,我的交流年会寂寞很多。
说了这么多学校生活,也要讲讲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的感受。虽然美国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美国人也很热情,但是总体而言,作为一个交流生,我还是有点孤独、有点无奈。这里毕竟不是我的祖国,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各种文化差异总会把我阻挡在他们的小圈子外,所以这一年,我看似交了很多美国朋友,其实并没有什么挚友,倒是和其他交流生打成了一片,是他们给了我不少安慰。但是既然选择了出来交流,也就注定选择了这种孤独,克服它,才能真正体会到交流的意义。
交流的生活有苦,有甜,有得,也有失,但无论它带给我什么,这一年的交流生活都是我生命中永远难忘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