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13-12-29 00:00:00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3年11期

第三单元自测题

1.pǔ 脍 shèn mài

2.(1)悠扬;自失起来(2)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修改病句:“燥”改为“躁”; “阻止孩子不上网”删去“不”; “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改为“也要寻找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4.(1)示例:画面设计非常巧妙,由一个胖胖的娃娃、一条肥大的鱼和两朵盛开的莲花构成,采用谐音的手法表达了“连年有余”的主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①青年人对“洋”节日的认同度高于中国传统节日。(或:青年人对“洋”节日的认同度高,对中国传统节日认同度低。)②“洋”节日较传统节日形式新颖活泼,新鲜感强,符合青年人好奇和求新的心理。(或:“洋”节日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较浓厚,符合青年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

5.(柳眼才舒芳草地/桃腮正晕碧云天)(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渔歌晓迎红日出/风帆暮载锦鳞归)

6.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越来越热烈。

7.示例:“捅”字写出了柴禾燃烧之旺,“土炕烫得能烙饼”侧面写出了炒年货的热闹;“毕剥毕剥”是拟声词,正面写出了炒年货时的浓烈气氛。

8.有对丰收的企盼,对平安的祈祷,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

9.“舍不得吃”是太珍贵,太难得;“吃起来却又没个够”是怎么也吃不够,吃了还想吃。

10.①我们因要请客才偷你家的豆,理直气壮。②阿发家的豆比你家的豆大得多,要不是怕阿发的娘骂我们,我们还嫌你家的豆不好呢。③双喜机灵、聪明,岔开了话题。

11.六一公公是淳朴的乡民形象。①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表现了他宽厚、淳朴、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性格;②他听说孩子们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③“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12.①突出了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②突出了对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空气的怀念;③突出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的怀念。

13.形象地表述咸菜的便宜普通,为下文写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

14.写自己对茨菇没有好感的原因,突出茨菇的难吃,同样为下文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

15.(1)“苦”:一方面指茨菇使人产生的味觉上的苦味,一方面指代家乡闹大水、粮食缺乏,大量吃茨菇的艰苦日子。(2)“格”:一方面指味道,一方面指格调、内涵。

16.作者远离故土后,对故乡难舍的乡情,使得他在人生的暮年怀念儿时的咸菜茨菇汤。

17.略。

第四单元自测题

1.pǔ 晒 溢 bàn 嘹

2.D

3.(1)沾衣欲湿杏花雨;(2)绝胜烟柳满皇都;(3)便引诗情到碧霄;(4)天街小雨润如酥;(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主要包括4点:(1)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2)不独立完成作业的危害;(3)父母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4)老板唯利是图,代写作业只是其赚钱的手段。(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且语言连贯得体,得4分)

5.秋山人如画中行(游)

6.(1)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2)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3)主题语: 秋之韵。栏目:诗中的秋天,秋日絮语,我眼中的秋天。

7.①||②③④⑤||⑥

8.A

9.“镶”字形象地写出了白色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穿”字既准确地表现了雪覆盖着草的状态,又引出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10.提示:“动词之美”如“顶”字、“镶”字、“穿”字等;“修辞之美”如比喻、拟人的写法;“色彩之美”如对山腰的光和色的描写;“动静之美”如对“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动态描写;“情感之美”如对雪后小山的秀美的赞美之情。

11.时间短;风沙烈

12.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13.①万物苏醒;②勤劳的人们开始忙于春耕、播种。

14.①柔;②烈

15.①欲扬先抑;②对比,衬托了北国春天的好处,抒发了对北国春天的热爱之情。

16.(1)像屏障一样的山峰;(2)寂静;(3)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4)连续不断。

17.(1)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18.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

19.示例: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