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秀句 模山范水

2013-12-29 00:00:00臧剑斌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3年11期

《三峡》节选于郦道元的《水经注》,虽然只有150余字,却是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堪称后世山水游记的典范。著名作家余秋雨对它推崇备至,在自己的《三峡》中评价道:“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余先生的这番赞美之词并非言过其实,郦道元深谙写景状物之道,在描摹山水上,《三峡》足以称得上“奇文秀句,模山范水”。仔细品味,《三峡》向我们展示了连山的“雄峻之美”、夏水的“奔腾之美”、春冬的“清丽之美”以及秋晨的“凄婉之美”。

且看首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好似国画中的大笔泼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山山相连、峰峰互接、崇山峻岭、绵延无尽”的山势展现在读者眼前。“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下子又把视线转移到空中,描摹出群山复叠、遮云蔽日的景象。至此,作者并未打算收笔,为了进一步凸显山的雄峻,他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来侧面烘托,似乎要让眼前的一切暂时失去色彩,唯留下山的雄峻于读者的脑海中。但当你这么认为时,他又笔锋一转,描摹起了夏水。

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没有按常理花笔墨去描写“江水奔腾咆哮、猛浪排空”的景象,而是宕开一笔,只用了“沿溯阻绝”四字,就让人感受到了夏水的来势汹汹、惊心动魄。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之句,让读者想象江流奔腾不息、一泻千里,小舟迅疾如矢、飞流直下的场景。如此,不仅有荡魂摄魄的快感,更添了一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意。郦道元独辟蹊径,不得不让人佩服。

如果说开篇的写山是挥毫泼墨,那么接下来写春冬之景就算得上是工笔细描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给我们描绘了一派时而水如白练、明净轻快,时而清波回旋、水光变幻,时而潭平如镜、花树倒影的旖旎风光。正可谓动静相宜,色彩各异,相映成趣,清丽隽逸。再加上“悬泉瀑布”在“绝巘怪柏”间溅起飞花碎玉,更有青山点缀,交映生辉,恍如走入了一幅明丽的工笔长卷,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叹:三峡真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啊。

中国历代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郦道元当然也莫之能外。在表现了三峡雄奇清丽的景象后,作者调转笔锋,着力渲染了秋晨的清冷、孤寂与肃杀。这是三峡的另一番景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抓住了声音,延展了写景的角度。“林寒涧肃”已让人渐生寒意,“哀转久绝”的“高猿长啸”怎能不勾起人心底的种种惆怅和哀愁?写到这里,作者还不罢休,那一曲“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进一步将这凄婉之境进行了升华,与上文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巨大的反差,它唱出了只身漂泊的旅人那孤寂、悲凉的心境。这正是山水散文的至高境界——“情景交融”。

《三峡》的美着实还远不止这些,它的美,仍需要我们去细细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