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应该读书的年纪没有书读,我在那个年纪走向了社会。1966年我11岁,文化大革命开始,1978年我23岁,改革开放开始。人生中最应该读书的黄金12年,我不上课,随父母去干校劳动,回家待业,然后又去农村插队,最后回城当工人,我完成了这样的人生奇妙旅程。
其间,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书。但我一直认为,人一生中应该系统地读书,像我们这种完全凭个人兴趣去读的,不是人生读书的必然途径。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很容易填满,当物质扩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会让你不舒服。但是,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永远填不满。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当你坐在一叶小舟中环顾四周时,能有一种美妙的感觉。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能够感受到读书的甜度的时候,这就是你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进步。
古人对读书做过一种规划,说人生读书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10年。第一个阶段就是6岁到16岁,要诵读,懂不懂都要背下来。我们年轻的时候读书都会遇到这个障碍,读的书是什么意思,不能理解,但古人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它背下来。所以我现在有时候能背下来的东西,都是年轻的时候看过的,要不然背不下来。我16岁看过《红楼梦》,有的地方我可以大段地背一遍,有人觉得很奇怪。不奇怪,我是那时候看的,我要现在看,一句都背不下来。
第二个10年是16岁到26岁,古人讲“十年贯通”。贯通,你这个时候要加进自己的研究,边读边想,怎么去理解,怎么触类旁通,这是一个本事。
第三个10年就是你走向社会,从26岁到36岁这10年。古人讲这10年是涉猎,要广泛地去读。
当你走过这三个阶段,再读书,一切就变得游刃有余,你就会理解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只要有书相伴,你又愿意读它,你就会知道你的人生道路虽窄犹宽,虽崎岖也平坦,即便你一生清贫,依然有乐趣相伴。
(选自《桂林日报》2012年4月23日,有删改)
作者简介:马未都,著名作家,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