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我们站在培育人才的高峰

2013-12-29 00:00:00于童
成才之路 2013年5期

第三章 教育创新的目标

教育创新正方兴未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然而,通过教育创新的表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做表面文章只喊不做者有之,把教育创新导向艺术教育者有之,观望等待者亦有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有关,也与教育者没有正确理解教育创新的内涵有关。

第一节 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一、高尚人格

教育创新实质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指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在学会做人方面,教育创新要求学生(以下主要以接受高等教育者为例)应做到如下几点。

(1)高尚的理想。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成才的远大志向,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高尚的理想化为开拓人生与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2)优良的道德。针对社会上某些道德滑坡现象,应处变不惊,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自律,追求道德完善,倡导奉献精神。

(3)完善个性。应培养坚定、勇敢、自信、乐观、勤奋、朴实等优良性格,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4)科学的精神。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先导。因此,大学生应力求培养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5)健康的体魄。人生最为宝贵的在于身体健康,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育课、文体活动不能缺少,音乐美术课不能缺少,这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体魄的完美结合。

二、培养能力

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高校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人类需要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生存能力愈强,其发展空间亦愈大。因此,需要很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只有学会独立生存,才能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2)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现代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群体的合作。大学生应该学会人际沟通,善解人意,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且优化与他人的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以产生积极互动的共生效应。

(3)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言为心声。在这方面,大学生既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提高写作能力,因为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两种能力都是必备的,也是缺一不可的。

(4)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大学生力求宽基础、高素质、多能力,如数理化之间的互渗、文史哲之间的互渗,甚至文理之间的互渗,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5)解决冲突与应变能力。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个体内部的身心矛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将会构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另外社会和自然界突变事故层出不穷。因此,大学生应科学认识各种冲突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找出其“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及时对冲突和突出事件进行调适,并及时找到对策,争取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

三、爱国情操

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就像人人都有母亲一样,有一首歌唱道:“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不忘生母,更不能忘记哺育我们成长的故土和国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最起码的爱国情操。

四、勇于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和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

(2)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大学生必须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除了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尤其是学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学生应力争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二节 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成才观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式各样的建设人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创造了客观条件。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世纪来临时,知识的巨大威力,知识分子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2)价值观的转变。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我们在教育价值观上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在人的价值观方面,学生在校时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学位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待遇高低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缺乏为祖国建设努力奉献的理想与追求。当前,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科教兴国和振兴中华的战略高度去重新思考和认识教育的价值观,以便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3)实践观的转变。在教育实践观上,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把教育实践仅仅视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情,把教育实践内容视为单纯的传授知识,把教育实践的环节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把教育实践的手段看作灌输式单向传播的固定模式,把教育实践的主体角色仅仅理解为“传道、解惑”的教书者,把教育实践活动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往往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教育创新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怎样来运用知识,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4)就业观的转变。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大问题,在大学毕业生中,有的是所学非所用;有的是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做;有的只想留在大城市,艰苦地方不愿意去;有的在家仍靠父母养活,不愿自食其力等等。解决此问题,一要既学到知识,又要有操作能力;二要既精通本专业,又要有一定独特的专长。同时,年轻人要有先吃苦,后享福的思想境界。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才是当代大学生的宏大志向。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仍然是“少而精”“启发式”。扬弃“填鸭式”,提倡“讨论式”。培养创新人才,要把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法,改变为双向教学,即训练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对所讲内容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们,形成师生之间有来有往的信息交流,养成大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双向教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是方式之一。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一些发明、创新的事例,在课堂上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由于现实的问题往往是以整体面出现的,构成这个问题的各种因素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这就需要学会如何去分析它、解剖它,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以现成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案例教学提倡“七嘴八舌”,提倡“各抒己见”,也鼓励对别人意见有不同看法或补充。这样就训练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同时也使大家不得不自己动脑筋,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去考虑问题。这样也锻pdtliggdW6HMzcNYeQ5eog==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能力。

双向教学,第一强调教师为主导,第二重视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可以采用讨论式,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和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教学活动必须在课堂上启发师生的积极性,这样做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双向教学的局面。

第三节 教育创新与创新思维

一、教育创新与创新思维

教育创新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人。而其中,思维教育应是一项基础教育。

人类正是靠思维这个主观条件,才创造了人类特有的文化与文明。就人类自身的发展而言,人类已从远古的“肌肉就是力量”的时代逐渐演变到现在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的普及和信息化科技手段的普遍使用,人类还将向着“智慧就是力量”的时代迈进。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第一需要。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因而教育创新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种类型。而无论哪种类型的创新都必须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并发挥其指导作用。正因如此,我们的学生不但应当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而且应当学习思维科学。

二、培养有创新思维头脑的人

教育创新能否吸引人,关键是能否培养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教育创新旨在培养杰出人才,这种杰出人才的培养起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为此,还必须着眼“两个打破”,即打破“旧习惯”、打破“思维定势”。有创新头脑的人,首先应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所谓知识一是指书本知识,二是指课外知识;其次,有创新头脑的人,还应具有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各种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个性特征,即逻辑能力强,非逻辑能力也强,时常有灵感迸发,巧妙运用直觉思维;三是应是具有和谐完美的人格修养,有理想、有道德、讲文明、讲礼貌,同时,有顽强的意志、刚正、刻苦、不服输、不怕失败、讲科学、不迷信,既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有新发现、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