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13-12-29 00:00:00
好日子 2013年1期

是什么样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书,配得上使用“自由”这个词作为书名?我始终相信,“自由”并非一种纯然的事物。当人们说“不自由,毋宁死”的时候,让人们说“若为自由故”的时候,那种“自由”是有形的、具象的,可以触及的。

但那并非真正的自由。

究竟什么是自由,本书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故事围绕着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伯格伦德夫妇展开。丈夫沃尔特·伯格伦德有优秀的事业,顾家,社会责任感强。妻子帕蒂则安于在家做一个全职太太,在邻居的眼中,她和蔼,好相处,是两个孩子的优秀母亲。

真正的故事从帕蒂的一份心理报告手稿中开始。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让一个看起来如此幸福的人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藏在平静安逸的生活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波澜壮阔?

也许问题出在沃尔特。他不该那么一厢情愿地爱着帕蒂。

也许问题出在理查德·卡茨。理查德是沃尔特的好兄弟,他们两人差异如此巨大,前者叛逆,不守规矩,是个摇滚音乐人;而后者循规蹈矩,校园时代是个好学生,工作之后是公认的好人。他们彼此欣赏,然而又像所有男人间的友谊一样,这种欣赏中还带有竞争的成分。

也许问题出在帕蒂。年轻时代的帕蒂真正爱上的很可能是理查德而非沃尔特,理查德身上那种明确的个性吸引了帕蒂。但最终,帕蒂嫁给了沃尔特。她需要沃尔特的爱,需要一份踏实的温暖和一种自我的认可。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帕蒂突然不知道该如何与沃尔特相处,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她的两个孩子相处。她觉得一切似乎都错了,但一切又似乎只能如此。

她缺失了某种自由——也许,从一开始就缺失了。她因为没有遵从于自己真实的内心,所以缺失了这种自由。

于是她开始尝试着某种追寻,带着对旧日情愫的怀念,感情最终战胜了理智,她背叛了沃尔特,跟理查德有了一夕之欢。

她可以自由地去爱吗?

她可以自由地去付出和给予吗?

她矛盾,犹豫,她不明白自己,为何在某些时刻如此决绝,某些时刻又如此软弱。她想过跟理查德远走高飞,但最终却留在沃尔特身边。她肆无忌惮地挥霍着沃尔特的爱与宽容,带着愧疚、矛盾、焦虑的复杂情绪,她没有弄明白很多事情,尤其是她自己。

直到有一天,沃尔特身边出现了一个年轻、漂亮、对沃尔特充满崇拜之情的女孩拉丽莎。帕蒂突然有了危机感,但她却采取了更为极端的讽刺、争吵与冷漠来处理这种危机感。

此刻,理查德再次出现,并期望带走帕蒂。然而,帕蒂却开始明白自己对沃尔特的爱,或许从一开始就有,或许是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慢慢建立起来的,总之,那种爱存在,就在那儿,存在着。

就在此时,沃尔特知晓了一些真相,他如此气愤,他赶走了他的妻子,爱上了拉丽莎。拉丽莎一直向他示爱,但他皆因自我的强烈约束而犹豫不决。这一次,他终于大有理由地跟拉丽莎干上一场了,大有理由地去爱另一个人。与其说他愤怒,也许还不如说他给自己寻找到了某个可靠的理由。

突然间,沃尔特、帕蒂和理查德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某种自由。

沃尔特有了和漂亮的女孩恋爱的自由,帕蒂有了去理查德身边的自由,理查德有了与帕蒂生活的自由。

然而这种自由是如此虚幻,绝不可靠。他们在这种自由中都痛苦得无以复加,迷失了自我。

真正的幸福或许意味着宽容、放弃与妥协。在这里的三个人中,对沃尔特而言,他需要做到宽容,对帕蒂,她需要做到放弃,对于理查德,则需要学会妥协。

作者编织的这三个人物,也许正代表属于我们自我中的三个层面,假如你不能认识到这些,假如你一再偏执地追逐自我与自由(具象的自由),也许,你便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封面上的这句话如此残酷而真实。此时此刻,这句话以其深刻的哲理性,提醒着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提醒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我们。

的确,我们能够从小说中的人物找到自己的影子。你的某部分是帕蒂,你的某部分是沃尔特,你的某部分是理查德……

于是,你不断地期望去知道所有人物的结局,就像你期望知道自己的结局一样。

结局很美好。帕蒂选择了回归,沃尔特选择了原谅,理查德选择了自我。故事最终以一种幸福的场景结束。

一切都很好。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满足而惬意,就像真的经历了某一番人生似的。

我开始期待能以更为真实的态度,有勇气诚恳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而自由呢?我们也许不需要具象的自由,不需要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自由。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有获得自由的能力。它来源于你对于自由和幸福的认知,来源于真实的内心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