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多伦多之前,已经听过很多“加拿大不好找工作”的论调。听过在美国的朋友说,他们大学里刚从加拿大过来一对华人夫妇,男女都是博士,学农业的,在多伦多呆了3年半,始终没找到对口的专业工作,只能转战美国。还有一位,也是博士,念比较文学的,据说在多伦多5年,换了8份工作,无一例外都是累脖(labor:体力活)工,最后一份工作“挺不错”:两口子一起当公寓管理员,年薪3万多加元,另外免费享有一套两室一厅公寓的居住权。
听的负面消息太多,搞得我们心里万马齐喑的,只能互相鼓励“车到山前必有路”。当时朋友Marine一家跟我们一起移民、登陆,她在国内是康复治疗师,老公是会计。我们私下里分析起来,都认定他们家比我们家找工作的优势大得多。因为医疗护理职业无论在加拿大还是美国都比较吃香,而会计,据说是海外华人们不约而同的第一选择。而我和朵朵爸都是文科生,他的律师证到了加拿大只能作废,从头来过;我呢,英语专业到了那里相当于没专业,只能仗着语言优势相机行事了。
到了多伦多,头一个月属于“信息大爆炸”时期,接触到的新老移民,老移民代表表姐一家和她们周围的老移民朋友们,华咨处、多伦多华人协会等移民服务机构,在找工作这事儿上纷纷分享个人经历、援引典型个案、提供经验教训……直接轰炸得我们尚未倒过时差来的脑子更加晕乎糊涂了。和朵朵爸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一起去读书。原因很简单,从目前搜集到的信息资料来看,对于绝大部分新5llfEx9H3Bn86sesYJbi9Q==移民来说,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工作,而在本地上大学或学院,毕业后出来找工作,既锻炼了语言又拿到了本地学位,无疑是最靠谱的一条出路。但说是这样说,大多数移民们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因为一来人到中年,耗不起这个时间和精力,二来语言方面还是普遍不自信,怕读不出来。表姐夫感叹说,读书是正道啊,我佩服你们的决心,加油!
就在决定去读书的第二周,我偶尔在一份华人报纸上看到一整版的招聘广告,招聘有经验的记者编辑。我不太感兴趣,因为登陆之前就听过一些这边华文媒体的负面信息,比如规模小、不专业、待遇低等等,从心里也没把这当作我在加拿大的职业方向,心想过几天再写份简历试试吧,随手就放一边了。其间表姐家里丢过一次纸张垃圾,后来我想找那份报纸的时候到处找不到,正打算放弃的时候表姐却从垃圾箱里找到了。于是随手写了中英文简历寄出去,写之前也没研究加拿大人求职写简历的技巧,不过简单扼要地把自己的学历、工作经历介绍了一下。
简历寄出一周后马上接到了面试通知电话。当时表姐夫他们挺为我高兴的,“这么快就来面试通知,太好了!”在我去参加面试前,又先让我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有压力,在加拿大,面试通不过太正常了,不行咱就继续找。”说实话,我没下工夫学习任何面试技巧,心想凭着我这些年国内的专业新闻采编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凭着比大多数新移民有优势的语言能力,面试过不了才怪。果然,两周后,顺利通过两次面试的我很轻松地拿到了录用通知。经过两周的业务培训期,到我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刚好是登陆多伦多两个月整。表姐和表姐夫大为惊喜,逢人便告诉“表妹两个月就找到专业工作了”。别人第一反应是:“哟,学IT的吧?什么,文科生?还是全职工作?哎哟那可太厉害了!”我谦虚地归功于“运气好”,其实心里也清楚,运气重要,实力也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在报社工作后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原以为自己的履历和资历都够硬了,几个月后自己当了主管面试别人的时候,才发现多伦多移民群里藏龙卧虎:来面试的有原新华社记者、有北师大博士、有原中央电视台节目编导、有著名出版社资深美编等等。但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资历有多牛,这里的老板看的只是你的业务表现和能力,否则,即使轻松入职,也很快“闪电离职”,无可奈何地被炒了鱿鱼。
看着我如此轻松地找到了专业工作,同来的朋友Marine两口子一边羡慕,一边开始着急了。Marine选择的是一条大多数新移民都经历过的常规道路。首先她报名参加了职业语言培训班,一边学习如何找工作、写简历,一边想方设法去当义工——在加拿大,做义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已经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尽其所能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同时,对于想找工作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很多行业都比较看重“当过义工”这一经历。在投出几十份简历都如泥牛入海之后(据说这种情况十分常见),Marine痛定思痛,报名参加了一所非常有名的Co-op学校,也就是专门为移民提供简短的职业培训课程,课程结束后学校老师负责帮你推荐实习机会——注意,是实习机会,至于能否在实习公司里留下来工作,那就得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运气了。
Marine本人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中国女性,专业技术扎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性格坚韧,且能吃苦耐劳。在登陆后的大半年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日子里,她坚持起早贪黑地到处去念培训课程、做义工,照顾好老公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在一家湖南人开的便利店打过一小时10加元的最低收入的打杂工。所以,当Marine终于在实习的一家私人康复治疗所找到一份兼职工作(每周2~3天)时,我们都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机会总是给勤奋且有准备的人!
平心而论,无论是两个月就找到专业工作的我,还是煎熬了整整8个月才找到兼职工作的Marine,都属于移民中比较幸运的少数人。有一次跟朋友们闲聊,听到一个笑话:在多伦多你急病发作时就全看运气了,如果是在医院,那可悬;而如果当时是在出租车上,那恭喜你,一定有救。为什么?因为多伦多医院急诊室候诊时间臭名昭著地长,可能还没轮到你呢,就不行了。而多伦多开出租的司机以印巴移民为主,据说这些印巴司机中,十个中有八个都是在本国经验丰富、独当一面的主治医生!
加拿大是移民大国,总体上来说是欢迎有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外国移民来填补本国劳动力市场的空缺的,但事实上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找工障碍和壁垒。比如最伤人的一条就是“加拿大本地工作经验”。拿中国技术移民为例,一般符合加国移民标准的大多是30~45岁之间的人群,在中国,甚至其他国家都有过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就因为没有在加拿大本地工作过,也一样被拒之门外。对加拿大国家来讲,这其实是一个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移民个体来讲,更是时间和精力的巨大耗费,委实不公平。有数据统计,在来加拿大生活了5年的移民群体中,70%以上的都还在做着非专业工作(大部分都是labor工)。近年来加拿大政府也一直在寻找改善这窘迫现状的有效途径。
无论如何,到加拿大来之后的第一步,我们算是踩到了踏实的地面。有了我这份收入不算很低且相对稳定的工作,朵朵爸就可以免除后顾之忧,放心地去念书。等到两三年后他毕业出来找到专业工作,我们也可以算“半老移民”了,无论从经验还是经济上都应该有了些许基础,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加拿大移民梦也将一步步更接近理想了。
衷心祝愿所有跟我们一样的新移民朋友们:好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