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周宏灏,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国际药物基因组学会创始人、国际药物基因组学会倡导组织亚洲中心主任。
吴慧言,国际遗传药理学亚洲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东北总部负责人、遗传科普指导师、遗传基因技术咨询师。
【名词解释】
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断,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也称为遗传因子,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因此,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基因,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您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均与基因密不可分。
破译基因,为健康导航
基因是我们世代相传的遗传物质,蕴含了决定我们生、老、病、死的信息,大多数疾病都是各种外界因素和遗传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基因计划草图的完成,人类基因组密码的破译,通过了解遗传信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个体化用药和一系列医学难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几乎所有疾病都和基因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像血液分不同血型一样,人体中正常基因也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多态型。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另外,单独由异常基因直接引起疾病,又被称为遗传病。
吴慧言介绍说,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有三种:基因的后天突变;正常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遗传的基因缺陷。目前已知的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有四千多种,通过基因由父亲或母亲遗传获得。而一些常见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多种癌症等,则是多种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而基因通过其对蛋白质合成的指导,决定我们吸收食物,从身体中排除毒物和应对感染的效率,这对指导个性化用药意义重大。
基因,并非一成不变
基因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化学载体,决定我们与前辈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在基因“工作”正常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能够发育正常,功能正常。如果一个基因不正常,甚至基因中一个非常小的片断不正常,则可以引起发育异常、疾病,甚至死亡。
健康的身体依赖身体不断的更新,保证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正常,这些蛋白质互相配合保证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执行。每一种蛋白质都是一种相应的基因的产物。
有些人也许会问,既然基因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否会改变呢?吴慧言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基因可以发生变化,这跟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如果基因的变化不引起蛋白质数量或质量的改变,身体功能就不会受影响;但如果基因的变化也引起蛋白质的变化,这种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不正常以致造成疾病。
基因检测,并非只是“预言家”
那么,人体内都有哪些基因和健康有关呢?周宏灏院士介绍说,比如ACE基因“-”者有很好的运动耐力,适合登山、长跑;APOE基因为E2/E2者,这是长寿基因,有了它的人可以长寿,这两个是“好”的基因。也有“坏”的基因,如,APOE基因为E4/E4者,患老年性痴呆的可能性超过90%;再如,KCNQ1基因“+”者具有房颤的易感性;IL-IB-31、IL-IB-511位基因突变与胃癌密切相关等等。有的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息息相关,有的则与高血脂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宏灏同时强调,基因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本性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即使具有高度易感基因的人,只要控制好外因(良好的生活,心理方式)也有可能使疾病发生减少。
对于基因检测与健康的关系,吴慧言表示,人们认识基因检测大概从最初优生的观念提出之时,那时关注的可能是如何根据基因培养子女潜能,而基因检测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则大概要从明星通过基因检测毅然切除乳腺之时,人们开始关注的是自己身体里到底有哪些致病基因。但实际上,基因检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扮演一个“预言家”的角色,还肩负着患病后指导患者个体化用药的重大职责。
易感类检测:让高危人群避险而行
不同基因结构的人患病趋势不同,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先评估其易患哪些疾病,以便及早预防。吴慧言介绍说,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做出诊断,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以及男女泌尿系统疾病等,甚至对于烟酒的耐受度也可以做基因检测。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抽烟都没有得肺癌?为什么有的人喝的酒并不多却达到中毒的状态?这些都会在测试结果里找到答案。
基因检测与常规体检的区别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很多单位和个人都会定期安排体检。那么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与常规体检有什么区别呢?
吴慧言对此解释说,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与常规体检都能起到对疾病预防的作用,但二者反映的是不同的阶段。一种疾病从开始到发病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基因检测是人在没发病时,预防将来会发生什么疾病,属于检测的第一阶段;而常规检测是发生疾病后,疾病到达什么程度。如:早期、中期等等,这属于检测的第二个阶段,是临床医学的范畴。所以说,基因检测是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传统的体检手段则无法起到这样的预防作用。
吴慧言进一步举例解释道,以大家所熟知的梅艳芳为例,40岁就因宫颈癌去世,令喜爱她的众多歌迷不胜唏嘘。但实际上,梅艳芳的姐姐也是宫颈癌患者,虽然宫颈癌是否有家族遗传性尚无定论,但至少不应排除有家族疾病史的人可能会有宫颈癌的易感基因。所以说,传统体检主要针对人体已经出现的临床病变进行诊断和检查,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疾病的治疗,无法在病变之前预知。也就是说,在疾病的预防上,传统体检十分的被动和滞后。现实中很多疾病并无明显征兆,而一旦发病,现代医学往往束手无策,患者及其家人就可能一生痛苦和麻烦。
携带易感基因不代表一定生病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有家族病史的人会心惊胆战,吴慧言说,其实大可不必紧张,我们已经讲到了,所谓基因检测的意义就是把疾病的预防阶段置前。
众所周知,疾病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产生基因突变的结果,而一般疾病都是有潜伏期的,通过基因检测预知到高危因素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预防这个易感基因的突变。也就是说,如果检测结果表明你携带某种疾病的高度易感基因,只是说明在同样的外部环境因素条件下,患病的可能超过普通人,但不一定意味着一定会患病。如携带某种高血压易感基因者,如果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患高血压的可能性不一定高于普通人群。但是,如果不注意预防和干预,患病的几率就会比正常人高出几十甚至上百倍。还以梅艳芳为例,我们都知道,很多明星都会选择定期打羊胎素的驻颜方式,但羊胎素本身就对宫颈癌有诱发的作用,那么对于有宫颈癌或其他妇科疾病易感基因的人就应该避免。
吴慧言总结说,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指导和健康管理服务,是通过改变行为、生活方式及针对性体检等早期干预手段,来达到延缓或阻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常见病易感基因还未全部确定
周宏灏介绍说,对于常见病的易感基因目前还没有全部确定,因此患病的风险评估也无法做到百分百,况且基因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不断有新的易感基因被发现,评估的准确性也将愈来愈高。目前已知的常见病检测疾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恶性肿瘤疾病31种,包括肺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直肠癌、喉癌、食管癌、鼻咽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子宫肌瘤、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等。
2.心脑血管疾病18种,包括肥胖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腹主动脉瘤、冠心病、脑中风、心肌梗死等。
3.代谢与免疫系统疾病19种,包括2 型糖尿病、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结炎、过敏性鼻炎、牙周炎、尿毒症、慢性重型肝炎等。
4.呼吸、消化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7种,包括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支气管哮喘、胆结石、多囊性卵巢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肾病等。
5.肌肉、骨骼关节及神经类疾病27种,包括偏头痛、骨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帕金森氏症等。
6.眼耳鼻喉科及皮肤科疾病12种,包括麻风、白癜风、硬皮病、红斑狼疮、耳硬化症、异老年性黄斑变性、牛皮癣等。
7.精神类疾病13种,包括酒精性成瘾、躁狂症、阅读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迟发性运动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