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 打好作文基础

2013-12-29 00:00:00赵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2期

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不会观察,没有积累。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写作的素材,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一、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语文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环境中观察、体验,积累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时做到下笔如有神。

教学中,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观察,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把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记下来。这种做法,学生们容易做到,而且觉得有趣。为了调动他们的观察积极性,我经常组织小组交流活动,特意安排小组长把同学们说的新鲜事记下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班上交流,推荐出最好的,把它当做当天的新闻,以班报、课前演讲等形式展示出来。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后,个个眉开眼笑。有些学生为了收集到比别人更有趣的事,一回到家,就通过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书等方法,挖掘有意义的事,渐渐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二、将观察方法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有时会有一部分条理不清,内容一团糟。这是因为教师在活动中没有有意识地渗透观察方法,学生不清楚观察目的、观察任务、观察顺序。因此,在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要巧妙地在各环节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

有一次,应学校要求,我组织本班学生参加了“走进敬老院”的活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指出这次观察的重点:留心观察敬老院的建筑设施,用心感受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把你在活动过程中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明确了参观的目的和任务后,他们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走边问,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活动结束后,好多学5ofcErM2ti9QHKznVw8KcQ==生一气呵成,很快交上了作品。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走进敬老院,一座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院内专给老人娱乐的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无比快乐,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道:“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为老人倒茶、按摩,忙得不亦乐乎,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这次作文训练完成得这么顺利,主要得益于观察目的和任务的明确。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作文时就觉得有话可写,写得有声有色。

当然,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之后,教师还需要注意观察的顺序,特别是要注意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及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的顺序。比如,观察景物时,可以采用空间顺序,也可以采用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的观察顺序;在人物方面,则可以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物件、动植物等时,可以按事物构成的几个方面去观察;对运动着的事物,应注意运动的全过程、时间的变化;要抓住事物的特点,首先要对事物有个整体认识,突出重点,然后从各个方面去考虑。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就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作文时得心应手。我在教学生写《我的家乡》时,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桂林山水》、《迷人的天山牧场》、《西双版纳密林奇观》等写景课文,然后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按什么样的顺序写,让这些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文,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抓住特点按顺序描写家乡的美景。学生们有的描绘了秋季美丽的田园风光,有的描述了家乡的特产,有的写出了春季百花盛开的场景,再现了家乡的美景。

三、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巩固观察所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学生只观察而不作记录,许多新鲜事、印象以及场景就会被遗忘,需要用到时再回忆,则会感觉迷迷糊糊、朦朦胧胧,很难做到提笔成文。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把每天令自己感动的事情及时记下来,他们写作文时就不用愁没有内容可写了。同时,写观察日记,锻炼的不仅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观察内容进行思考,增强思维能力。学生坚持写日记,写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尽管所记事件是些繁琐小事,语言也并不生动感人,但这些小事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我班的王斌同学有一次看到部分同学在水龙头前玩水,没有及时关闭水龙头,就写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日记,对同学浪费水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并向学校德育处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实践证明,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语文老师可以经常在班级内开展日记评选活动,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提高作文积极性。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了善思考的大脑,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感受生活,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