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有没有搞错”、“OK”、“哇噻”、“ 随便”、“ 酷” 、“囧”、“没劲”、“雷”等词语不时从学生嘴里冒出。 现在的小学校园里,在上课以及课间嬉戏的时候,学生们的嘴上多了一些流行语。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传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流行语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它是社会多元文化的一种表现。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交织、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应以怎样的教学心态对待多元文化呢?
一、尊重:在纯美的春天里,让我们为“天使”转换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作准备,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怎样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每个学生都如同无瑕的璞玉,又似纯美春天里的天使。他们是发展的个体,有着斑斓的梦和可以飞翔的翅膀。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教学理念。在纯美的春天里, 为了“天使”的明天,让我们转换教师的角色,这是语文教学心态的一次转变。在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语等多元文化的判断。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当读到“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一句时,教师让学生来形容一下我们的中国军人。学生在下面喊道“酷毙了”“太有才了”……对此,教师肯定学生使用流行语来表达阅读感悟,鼓励他们继续说下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然而然能把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教师要用尊重的心态转换自己的角色,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状态,寻求与学生发展的切入和共鸣点,这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平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平等中交流,汲取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过程一般是非线性的。它主要靠日积月累,依靠不断地感悟、比较和运用来掌握。电视广告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样的规律,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频道中,全方位地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它、接受它,达到逐步深入人心的目的。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说到孙悟空的形象,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某药厂用孙悟空形象做的 “润燥止痒”广告,说完后全班哈哈大笑。于是,教师就借这个广告问学生:从这个广告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举手:“我看出了孙悟空是一个除恶务尽的人。”“我看出了孙悟空的性格比较急躁……”这里通过与广告的迁移联系,巧妙地利用广告的正面作用,让学生体会出孙悟空的形象性格;并通过广告的描述手法,拓展了对人物描写的技巧。
语文教学可以借鉴电视广告这种不断反复强化的形式,随时随地、触景生情地运用,读书时做到不断复读,写字时做到不断砺练,作文时则做到多写和反复修改。这样,学生不断地进行语言积累、思想积累和经验积累,在平等的交流中,汲取发展的需要。此外,教师要用平等的教学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领悟生活的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科学:拥有科学的语文教学心态,在生活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多元文化是一个广阔的视角。在这片广袤的领域里,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忽视。对一些流行文化,特别是一些有助于学生灵感、想象力的激发的关键字词句,要引导学生领悟体会。例如,我借助“恒源祥”的广告,要学生分析这个广告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学生抓住广告“羊羊羊”这句广告词展开想象,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教师只有用科学的教学心态开展语文教学,才能启迪学生智慧、品味生活!
在多元文化的生活中,我们要以尊重的、平等的教学心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以科学的教学心态引领学生做有目的的飞翔者。同时,我们教师要从发展的高度做导航者,立足学生的发展,注重涵养学生的情操、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最终积淀并形成最基本、最深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