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水印《百花诗笺谱》的魅力

2013-12-29 00:00:00
世界文化 2013年10期

《百花诗笺谱》(又名《文美斋诗笺谱》),是清末著名的笺谱之一,流传广泛,深受大众的喜爱。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文美斋主人焦书卿请津门名家张兆祥绘制《百花诗笺谱》。《百花诗笺谱》的花卉绘制姹紫嫣红,果实枝叶栩栩如生,线条粗细适度,花卉走向与伸展富于变化。清宣统三年(1911年),文美斋以加料宣纸,采用传统水墨套色印制发行《百花诗笺谱》,线装一函两册(200页),装帧精美,博得了南北名人雅士的一致赞许。笺谱在印刷时,拼版准确到位,纸张湿度正好,色彩浓淡与先后次序适宜,木刻气味浓重,笺作秀美清妍,色彩动人,如同真迹,可作为画谱临习。被各界公认为绘、刻、印三者上乘之作,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兆祥(1852—1908),字和庵,清晚期天津著名画家。师从著名画师孟毓梓(绣村),并私淑邹小山、恽南田等大家,兼采郎世宁等宫廷画师的西画方法,将中国没骨写生画法与西洋采光造型融为一体,奠定“津派国画”的基石。他善画花鸟,设色妍雅,备极工致,折枝花卉尤显秀丽生动。光绪壬辰(1892)年,天津最有名的纸局文美斋特延请张兆祥绘制《百花诗笺谱》画稿,后刊布发行风靡全国,成为我国笺谱的代表作之一。

“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是明代“十竹斋主人”胡正言发明的。文美斋主人在刻印《百花诗笺谱》时,也采用了“饾版”和“拱花”的技法,将张氏画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所谓“饾版”印刷技术,就是今天所说的“木刻水印”,它是依据画作原稿的设色情况,经过细致的分版,将各自不同的颜色分别雕版,再按从浅到深,由淡至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拱花”印刷技术,就是

在木板上雕刻出画作的线条和轮廓,将纸附在版上,用手指或毛毡等反复按压,使画作线条凸现在纸上,达到明显突起的主体效果。“拱花”技术可分为无色压凸和设色压凸二种,文美斋在印刷 《百花诗笺谱》的过程中,多处使用了设色压凸的技法,这种方法比无色压凸的方法更难,实际上是 “拱花”技术与“饾版”技术的结合。它不仅要将所表现的画作压凸于纸上,而且还要把原作的颜色恰到好处地套印在相应的位置上。

值得注意的是,文美斋曾多次套印《百花诗笺谱》,并在每次印刷时均对笺谱进行修改与补充,于是有多种不同版本传世,各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早期的《百花诗笺谱》采用白描绘制的花卉图案,以或红或蓝的单色印行;再版时则以饾版、拱花技术套印,使笺纸上的百花图案更逼真细腻、栩栩如生。

近些年,在各地的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百花诗笺谱》的拍卖成交价由2007年的13440元上升到2012年的35000元,足见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