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父女的美国梦

2013-12-29 00:00:00倪莉彬
世界文化 2013年10期

一部《小妇人》(Little Women, 1868)奠定了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这位现实生活中的“小妇人”更是用勇敢与坚强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与路易莎一起声名鹊起的还有她的父亲,被称为 “小妇人之父”的阿莫森·奥尔科特(Amos Bronson Alcott, 1799—1888),一位沉浸于社会理想而无法自拔的著名教育家。一个是坚强执着的女儿,一个是正直落魄的父亲,这对父女的生平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传奇。

1799年,阿莫森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山区小镇上,父母都为农民,家境贫寒。他用粉笔在客厅的地板上练习写英文字母,徒步去方圆几里之内的邻居家借阅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十三岁那年,阿莫森被身为柴郡主教学院院长的舅舅送到了主教学院接受正式教育。阿莫森认为学院里的风气过于浮夸,自己无法适应,一个月后就离开了。之后,他做过农民,修过钟表,卖过宗教宣传册,也当过小商贩,始终没有找到可以让他满意的工作。二十四岁那年,阿莫森成为柴郡小学的校长,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教育这一行业的热情,并发出“教育孩子是最好的工作”这样的感慨。他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绩,但这些教育理念也引起了许多保守势力的抨击。二十八岁时,阿莫森在拜访神学家塞缪尔·梅的时候遇上了塞缪尔的妹妹艾比盖尔·梅,一个即将与他共度五十年岁月的女人,两人相谈甚欢。三年后,阿莫森与艾比盖尔结婚,不久就有了大女儿安娜。为了能够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阿莫森来到了波士顿,在许多上层人士的支持下建立了坦普尔学校。他主张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反对体罚学生,学校因此也吸引了大量学生。后来,阿莫森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整理记录,写出了《与儿童谈福音书》一书。该书对身体与心灵的阐述被误解为对生理知识的传授,引起了轩然大波,触犯了当时社会的禁忌,学生纷纷退学,学校被迫关闭,这也就是让阿莫森遭致事业“滑铁卢”的坦普尔学校丑闻。这十年里,二女儿路易莎,三女儿伊丽莎白,四女儿乔相继出世了。

父亲从路易莎幼年起就觉得她“意志力强,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对戏剧有天分,有高超的语言能力”,鼓励她每天坚持写日记。发生坦普尔学校丑闻之时,路易莎才只有七岁,阿莫森举家搬到了康拉德,一个聚集着爱默生、梭罗、霍桑的小镇。很快,爱默生、梭罗就都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天资聪颖、特立独行的小姑娘,并十分乐意和她交谈。路易莎早上到爱默生家去,晚上和梭罗外出散步,三个人成为了“忘年之交”。而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梭罗,更是喜欢这个小姑娘,他曾邀请路易莎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湖上泛舟,兴起时还会吹起长笛。《小妇人》中的那个邻居爷爷身上就有着爱默生的影子,而《心情》中的沃维克先生正是梭罗的真实写照。路易莎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却在这样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成长环境中度过了一个异于常人的童年。

在康拉德,阿莫森受到爱默生资助去英国观摩教育改革模式。三个月后,阿莫森与英国人查尔斯·雷恩一起回到美国,筹划建立伊甸园,伊甸园实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场,人们在这里耕种劳作,按需分配,人人平等自由,享受着形似“共产主义”社会带来的温暖。爱默生与梭罗都曾被邀请加入这个农场,但在目睹了雷恩的傲慢无礼之后,他们都觉得这个想法过于滑稽,难以成行,并竭力反对阿莫森建立农场。尽管阻力重重,伊甸园还是建起来了,并吸引了包括爱默生在内的大量好奇的人前来参观。出于宗教偏见,雷恩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个农庄是不该有女人存在的,也因此与阿莫森产生了分歧,这为农场的衰败埋下了伏笔。旱涝灾害使得农场情况一直不乐观,加之阿莫森对雇员要求过于严厉,人心尽失,两人又不懂经营,农场情况每况愈下,雇员们纷纷离开,农场最终以失败收场。雷恩将矛头直指阿莫森妻女,并怂恿阿莫森抛家弃女,参加附近的一个严格限制男女交往的震教徒农场。经再三思考,阿莫森回绝了雷恩的建议,却也因为农场的失败而备受打击。几经辗转,阿莫森一家又回到了康科德一处园中有很多苹果树的宅子中,阿莫森给新家起名“果园屋”。“果园屋”与爱默生家更近了,与霍桑家更是仅有一墙之隔。

回到康拉德后,阿莫森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社会理念及教育理念之中,不断地写东西、做演讲。安娜结婚并离开了,路易莎参加战时护理差点死掉,伊丽莎白因病去世了,乔赴波士顿寻求生计。家庭变故、生活贫困、冷嘲热讽,无一不折磨着阿莫森的灵魂。在生活对他撕破脸后,他用一如既往的勇气、希望、平和去面对,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在碰撞、跌倒、失望中一次次站起,继续前行。最终,他被称为著名作家、演讲家、“小妇人之父”,他的《桌边闲谈》《牌匾》和《在康拉德的日子里》至今仍是研究超验主义时期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父亲潜心于社会理想、致力于道德完善,母亲身体不好无法外出工作,养家糊口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路易莎的身上。伊丽莎白病逝了,安娜结婚了,已经二十六岁的路易莎孤身一人到波士顿找工作。举目无亲,加之没有学历,路易莎处处碰壁,她一度想到了要跳入查尔斯河中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觉得奥尔科特家反正已经失去两个女儿了,再失去一个也无所谓。朋友在得知路易莎的情况后,劝她“不要把自己的身段放太高,先接受一份工作,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工作”。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还闪烁着光芒,路易莎这样做了,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当她把这一切都告诉父亲之后,阿莫森赶到了波士顿,陪女儿听讲座、吃晚饭、旅游,并劝女儿为报纸写稿子,帮助女儿度过了这段迷茫的岁月。父亲走后,路易莎感到勇敢多了,也更积极了。她开始着手创作,写出了《爱与自爱》《马克·菲德的错误》《成功》《心情》等作品。

紧接着,内战打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路易莎来到了战地医院,成为战地护理人员。路易莎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生死的无常,一天天马不停蹄的劳作,一个个垂死挣扎的生命,呻吟、腐烂、死亡弥漫着的空间,血腥、断肢、尸体充斥着的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撕扯着路易莎的心。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超额的工作量使路易莎病倒了。等到父亲将路易莎接回家时,路易莎已经是不成人形,霍桑都觉得她挺不过来了。经过两个月的休养,路易莎逐渐恢复了健康,但是战地医院对她的治疗却让她体内残留了大量的汞,这也最终导致了她的早逝。病愈后,根据自己在医院的经历,路易莎开始着手写《医院札记》。札记获得了成功,受到了读者热烈的回应。在这之后,路易莎受到一位富商的邀请去陪他病中的女儿一起游历欧洲。在伦敦,三十三岁的路易莎遇上了二十一岁的波兰青年拉迪斯拉斯·斯维尼斯基,两人一见倾心。拉迪斯拉斯是波兰大学生,热爱诗歌,精通音乐,曾在反沙皇统治的游行中被捕入狱,患有肺结核,生命危在旦夕。这个阳光少年的乐观顽强深深吸引了路易莎,拉迪斯拉斯也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大自己十二岁的才女。正值路易莎过生日,拉迪斯拉斯用自己的一场音乐会向路易莎送上祝福,祝她永远安好。在伦敦分手后,拉迪斯拉斯又特意到巴黎去见路易莎,两人在一块儿散步、看风景、听音乐,共同分享生命的美好。面对着生命即将走向终结的拉迪斯拉斯,路易莎只是静静地陪着他,称他“亲爱的”,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十六天时间。四个月后,在巴黎火车站,两个人又见了一面,也是最后一面,拉迪斯拉斯送路易莎离开,送给她一个古龙水瓶子以做留念,两人从此以后再没有见过面。但就两人的书信来往显示,拉迪斯拉斯最终摆脱了死神,回到波兰并结婚生子,生活很是平静。而路易莎,终身未婚。

回到美国后,路易莎决定写一本关于女孩子的书,这就是《小妇人》。仅仅两个半月后,《小妇人》就问世了。《小妇人》一书以路易莎一家为原型,塑造了马奇一家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儿的形象,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充满了令人向往的美好情感。《小妇人》获得了巨大成功,路易莎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版权费滚滚而来,路易莎再也不用担心债务的问题了,她和立志成为画家的妹妹乔游历了欧洲。在这之后,她又写出了《小妻子》《传统的女儿》《小绅士》等作品,成为享誉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女作家。在这同时,她提倡女权,拥护女性积极参加投票,并成为康科德第一位登记投票的女性。但是,一天十四个小时的工作量很快摧毁了路易莎本就比较虚弱的身体。加之妹妹病逝后将女儿露露托付给路易莎抚养,更是耗费了路易莎大量的精力。路易莎,这个生活的女勇士,在父亲逝去四十个小时之后,也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六岁。而其经典之作《小妇人》则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路易莎父女的生平,被美国著名作家约翰·马提森(John Matteson, 1961— )写成传记,这部双人传记作品一经问世便荣获2008年普利策传记奖,激励着无数青年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勇敢前行。